小儿遗尿证的临床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小儿遗尿证的临床探析

刘洪丹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医院151100

【摘要】目的:对小儿遗尿症的临床与治疗总结性归纳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遗尿症患儿96例分为两组,分别为使用丙咪嗪加小剂量阿托品的50例命名为治疗组,使用丙咪嗪加小剂量阿托品治疗的对照组46例。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在疗效和缩短病程上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丙咪嗪加小剂量阿托品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显著,病程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

【关键词】丙咪嗪加阿托品;小儿遗尿症;临床观察

Objective:Tosummarizeandanalyzetheclinicalandtreatmentofenuresisinchildren.Methods:96childrenwithenuresistreatedinourhospitalwerepidedintotwogroups,50casesofimipramineandsmalldoseatropinewerenamedtreatmentgroup,and46casesof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imipramineandsmalldoseatropine.Theresultsofthetreatmentwereobservedintwogroupsofchildren.Results: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reatmentgroupandthecontrolgroupintheefficacyanddurationofthedisease.Conclusion:imipramineandsmalldoseatropineareeffectiveintreatingenuresisinchildren,andthedurationofimipramineisshor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

[Keywords]imipramineplusatropine;enuresisinchildren;clinicalobservation.

出生后1~18个月的婴儿即可训练自觉控制排尿,如在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而自觉排尿,称原发性遗尿症(enuresis)或夜尿症(nocturalenuresis)。有些小儿2~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至4~5岁又出现尿床,则称继发性遗尿症,此症多见于16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12~18岁。大多数遗尿症是功能性,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如受惊、疲劳、环境改变、失去父母照顾等,多见于易兴奋、胆小、过于敏感或睡眠过熟的儿童,个别患儿有家族性倾向。少数患儿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蛲虫病、脊柱裂(隐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积小等。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门诊就诊并随访的遗尿症小儿96例,应用心理、行为指导,建立条件反射,进行排尿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丙咪嗪加小剂量阿托品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效果极佳,现对其疗效及疗程进行观察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小儿遗尿症96例,均符合小儿遗尿症诊断标准,在采用心理、行为指导及排尿功能训练等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即丙咪嗪加小剂量阿托品为治疗组和单纯应用丙咪嗪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及病情程度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本组96例,男72例,女24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5~16岁。96例中有家族遗传史的71例(约74%),未发现明确病因者25例,病程3个月~10年。96例中表现为原发性夜间遗尿的93例(97%)。

1.2方法

治疗方法:可采用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予以鼓励。首先应鼓励患儿克服遗尿的自信心,消除紧张、恐惧、不安的情绪。不要言语恐吓,增加其紧张心理,而使遗尿更加严重。应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精神负担和引起情绪不安的因素。入睡前3~4小时减少盐量、水量的摄入,减少尿量。定时叫起排尿。

1.2.1一般治疗

去除精神因素,白日可适当安排午睡,以免夜间熟睡后不易觉醒,并要给小儿爱心及心理疏导,建立治疗信心,不能斥责或惩罚,训练膀胱正规排尿。①下午4点后不用流质食物,用少盐淡食。②夜间唤起小儿排尿。③遗尿减少给予鼓励及奖励。

1.2.2药物治疗

对易兴奋过敏儿童可给溴剂、缬草酊等。对睡眠过熟小儿可于睡前给苯甲酸钠咖啡因,剂量为0.2g。亦可用氯酯醒(遗尿丁)0.1g,每天2~3次。近来有用抗抑郁药盐酸丙咪嗪(ImipramineHydrochloride)12.5~25mg口服,每晚一次,睡前30分钟服,见效后继续服用1~2个月以巩固疗效,然后逐渐减量至停用。副作用少,可有口干、眩晕、皮疹、心率过速及由肠道轻度反应,偶可见白细胞减少,必须注意。

1.2.3针灸治疗

①体针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阳陵泉、印堂。每次可选2~3个穴位。也可配用足三里。②手针取穴夜尿点(需留针15分钟)。③耳针取穴膀胱、肾、皮质下。

1.2.4中药治疗

以补肾益气为主,常用桑螵硝散方加减。处方举例:桑螵硝9g,五味子6g,菟丝子9g,生牡蛎15g,覆盆子9g,黄芪9g,分心木6g,桂枝3g,熟睡不易醒者加莲心3g,益智仁9g以清心开窍。

2结果

治疗组50例中,治愈49例(98%),无效1例(2%),总有效率达98%,病程8周;对照组46例中,治愈32例(70%),有显效2例(4%),有效1例(2%),无效11例(24%),总有效率约70%,病程16周。

3讨论

绝大部分小儿遗尿是功能性的,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失调。常见的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照顾及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多见于易兴奋、胆小、被动、过于敏感或睡眠过熟的儿童。个别有家族性倾向。少数患儿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较小等。尿床大都在上半夜一定的钟点,有时一夜遗尿数次,可持续数月,有时消失后再出现,还有持续数年到性成熟前自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发现小儿遗尿,应仔细了解儿童性格、精神发育、生活环境(家庭和学校)和教养习惯等方面,有利明确原因,要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遗尿,如尿路感染等,要做相应检查。

药物治疗应注意:①对易兴奋易过敏的儿童可用溴剂、缬草酊等制剂。②对睡眠过熟的小儿可于睡前给适量的苯甲酸钠咖啡因,还可用甲氯芬酯(遗尿丁)等。③也可用苯丙酸诺龙治疗遗尿,每次肌注10~12.5mg,连用3天后用同样剂量隔日一次,再用2~3次以巩固疗效。③针灸及中医疗法

预防小儿遗尿还应注意:为患儿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安排患儿在白日睡眠1~2天,以免夜间熟睡后不易觉醒。教育、解释、清除患儿精神负担和引起情绪不安的因素。训练膀胱正规排尿。①下午4点以后不进流质饮食,晚饭菜中减少盐量,少喝水,减少膀胱尿量。②睡前让患儿排尿,并在患儿经常遗尿的钟点前唤醒小儿排尿。③遗尿减少时应加以鼓励并奖励患儿心爱的奖品。对于用药患儿应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戴晓梅,麻宏伟,潘学霞,等.原发性夜间遗尿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1):97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