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儿科门诊家长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基层儿科门诊家长的心理护理

胡启英

胡启英

(四川省富顺县代寺镇中心卫生院643212)

【摘要】目的:简述基层儿科门诊患儿就诊心里护理问题的重要性。方法:是通过做好患儿家长心里的护理,减轻患儿心里负担,使患儿从对医务人员的恐惧、陌生转变成友好和信任。使患儿病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的恢复,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我作为一名基层门诊儿科护理人员,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门诊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263-02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尤其是小孩,假如一旦生病,全家都会焦急万分,特别着急和紧张,家长陪患儿来到医院总想得到医疗水平高、服务态度好、有临床经验、业务技术专的医务人员的诊治和护理,将希望寄托于医院。由于小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或者根本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在门诊的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靠护士的认真观察以了解病情,而且还要依靠家长的积极配合,尤其在基层,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医务人员与家属沟通更为困难,因此做好基层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需要更多的解释和耐心,尤其是年长的家属。因此,在基层,儿科门诊护士能否做好患儿治疗、护理和观察病情的一个较为的重要方面。在此,我作为一名基层儿科护理人员,就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做好小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1主动交谈,尊重家属,争取配合

家长陪着患儿来到门诊就医,来就诊患儿的常见病是高热、高热抽搐、急性腹泻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同时家长又缺乏心理准备,加上幼儿不能或不能完全表达病情,家长对患儿的持续高热,频繁呕吐、严重脱水等临床表现不知所措,加之,患儿哭闹,不合作,惧怕医务人员的陌生面孔,尤其是身穿白打褂的医务人员。因此,家长的心情焦虑不安,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迁就孩子,溺爱孩子,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了相对的困难。另外,患儿也因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恐惧、哭闹,特别是害怕打针、输液。这就要求护士要主动与家长交谈,仔细询问了解病情,态度热情、和蔼、耐心、细致,使用通俗易懂的医学用语,讲明病情,给家长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尽可能地让家长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希望,使家长深感护士的关爱是发自于内心的,并设身处地的体会家长的心情,给以及时的安慰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取得家长的信任,争取其积极配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患儿疾病的早日康复。

2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家长是患儿的保护者、支撑者,全部利益的代表者。家长是患儿接受医疗护理的主宰者。家长对患儿的病情症状最早了解,起着提供病情,协助诊断的重要作用。家长在患儿接受治疗护理时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患儿,所以我们要有一颗关爱孩子的心。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患儿,急家长之所急,痛患儿之所痛,把患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家长的疑问作出负责的解释和科学的回答,让家长了解病情,知道病情的好转需要一定的时间,病情恢复有一个过程。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医务人员的努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的控制疾病的发展。尤其是在基层,在我们的门诊护理工作中,更要求我们白衣天使要有良好的天使形象,主动帮助我们年长的家长,调动其积极性,使家长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要过分偏袒孩子,对家长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百问不厌,稳定家长的情绪,同时必须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关心患儿的情绪,也有助于我们消除患儿对治疗的恐惧,让患儿感到家庭的温暖和谐,使患儿和家长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可大大提高我们的治疗护理效果。达到早日治愈的目的。

3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在基层,绝大部分的患儿是在家长的陪同下接受治疗和护理,比如肌注、静脉输液、换药等,几乎每一步操作过程都是在家长的关注下进行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认真负责。消毒是否彻底,操作是否正规、是否是无菌操作,静脉穿刺的准确率是否是一针见血,换药是否认真,处理伤口是否动作敏捷等,都直接关系到患儿疾病的转归和家长对我们态度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刻苦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好护理技能操作基本功,做到一针见血,具备过硬的护理操作能技能,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头脑清晰、机智果断、反应灵敏、手脚利索、动作敏捷、干脆利落,细致周到、井然有序。这样就更能增加家长对我们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也是我们做好家长心理护理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名基层儿科护士,不仅要有娴熟的专科护理技术、过硬的基本功,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不断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家长的心态直接影响着患儿,反过来,患儿的病情也影响着家长的心情。另外,家长对护士的不满可以变成患儿对护士的愤怒。所以,一方面要加强语言修养,用鼓励和同情的语言安慰家长,最大限度地减轻家长心理负担。对情绪不稳容易激动的家长,不能针锋相对;对家属的疑问作出负责的回答和科学的解释,使他们理解患儿病情变化的过程,药物作用及效果,从而缓解和稳定家长的紧张情绪,取得家长对治疗和护理的认同。另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家长表情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总之,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方能更好地提高对患儿的治疗护理水平,使患儿尽可能早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罗贞,李映兰.护士进修杂志200319(1)67-68.

[2]淡莉,邵继红.中华护理杂志20037.(14)2156.

[3]何振慧.广西医药200325(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