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评估

王春风

王春风(巴州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新疆库尔勒841000)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6-0077-0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的规律。方法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例血压正常者的血压。结果两组24h动态血压均值波动规律呈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高血压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血压昼夜变异曲线呈双峰-谷形状,高血压患者第一峰更为突出,两组比较昼夜节律消失者和昼夜节律正常者差异显著。结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以峰值出现前用药更趋合理,不仅能控制血压水平,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减少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大,而且可减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动态血压高血压昼夜节律

自从1966年Sokolow等发明动态血压检测仪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人体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测得的血压数值有所不同,有时甚至相差很大。但对于正常人来说,血压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躯体活动的影响下,呈昼高、夜低,活动或激动时升高,休息或睡眠时降低的生理规律。目前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白昼(8∶00~24∶00)及夜间(00∶00~8∶00)二个阶段。进行ABP监测时,白昼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夜间每60分钟测量一次不等。认为正常的ABP曲线呈双峰一谷或双峰双谷的长柄杓型改变。即血压在凌晨2~3点处于一天中血压的最低谷状态,以后呈上升倾向,早上8~9点达第一峰值,白昼相对处于较高水平。部份人有午睡的习惯,中午血压有所下降,形成第二个低谷,下午17~18点血压又升高,形成第二个峰值,以后逐步下降。学者们习惯上将夜间收缩压(SBP)均值或平均动脉压(MAP)均值较白昼下降10%以上者称为“杓型者”,反之称为“非杓型者”(1~4),或是将夜间SBP均值较白昼下降1.33kPa(10mmHg)以上,夜间舒张压(DBP)较白昼下降0.67kPa(5mmHg)以上者称为“杓型者”,反之为“非杓型者”(5)。并认为杓型是正常的ABP昼夜曲线,对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以及使机体适应周围环境的改变起重要作用。非杓型曲线则表示ABP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与EH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大量临床资料表明ABPM不仅没有安慰药反应和白大衣效应,且能更好地反应高血压患者血压真实情况,显示昼夜波动节律。采用美国MOBIL-O-GRAPH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其动态血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62.3±7.34)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正常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5~65岁,平均(57.7±3.85)岁,临床偶测血压140/90mmHg以下,无高血压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肾功能、血糖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ABPM的正常参数值采用目前比较公认的参数值[1],见表19

注1mmHg=0.133kpa

1.2方法

动态血压采用美国MOBIL-O-GRAPH非创伤性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前停用减压药一周以上,气囊袖带缚于受检者左上臂,白昼(6时至22时),每隔30min自动充气测压,夜间(22时至6时)每隔60min自动充气测压并储存所有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数据.测量时间从上午8~9时至次日8~9时,测压时间和血压数据由MOBIL-O-GRAPH数据分析仪进行打印分析。结果按照1999年卫生部及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比白天下降大于10%称为昼夜节律正常,小于10%为昼夜节律减弱和消失。

1.3统计学处理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组ABPM比较

两组日间各指标均高于夜间,原发性高血压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

统计数据与x-±s表示,用t检验。

2结果

2.1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血压昼夜波动规律

两组动态血压(SBP,DBP)昼夜节律变化均呈双峰-谷曲线及血压从清晨6时开始上升,8~9时出现第一峰值,日间血压基本处于较高水平,午休时略降低,下午从18时血压又开始升高,形成第二峰后逐渐下降,且第一峰高于第二峰,与正常组对比原发性高血压组早晨起床后血压升高幅度更明显,第一峰更突出。

2.2高血压昼夜节律

原发性高血压组昼夜节律消失21例(40.4%),早晨31例(59.6%),正常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6例(12.0%),正常44例(88.0%),p<0.05。

3讨论

结果显示,两组24h动态血压值波动规律呈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高血压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提示血压昼夜24h呈一种生理性波动。有研究证实:血压昼夜变异的节律受脑力体力活动变化的控制、自主迷走神经平衡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及人体内体液-激素分泌节律的影响,这些因素在血压调节,昼夜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24h血压昼夜变异曲线呈双峰-谷形状,清晨2~3时血压最低,晨起活动后血压迅速上升,上午8~9时时出现第一峰值,日间血压基本处于较高水平,午休时略为降低,下午约18时出现第二峰,且略低于第一峰,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第一峰更为突出,因此,临床用药以峰值出现前用药更趋合理。

近年来国内文献相继报道了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少和消失,使心血管系统更长时间处于高血压冲击之下,容易导致和加重左心室肥厚[4]。两组比较昼夜节律消失与昼夜节律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不仅应控制血压水平,更应注意夜间血压变化,积极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以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发生,预防和减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郭皓,袁勇,王玮.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08,1,(14):1.

[2]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9.11-18(第25版).

[3]简明,刘国仗,刘力生.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临床和研究中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1994,21(6):3.

[4]张麟,赵军,李运乾,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中国循环杂志,1995,10(8):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