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传统公园更新与改造方法

/ 2

浅议城市传统公园更新与改造方法

李颖甄

广州筑原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3

一、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更新,原有传统公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传统公园的更新与改造应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公园

1、传统公园的定义:

我国的传统公园可分为三类:一、开放后的历代私家或皇家古典园林。二、新中国建国之前受西方影响的近现代城市公园。三、是改革开放以后,跟随社会发展而设立在城市新区或城郊景区中的城市公园。

2、传统公园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传统公园一般拥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历史气息浓厚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是人们成长的回忆;很多城市公园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传统公园大多按中国古典造园手法设计,相对于现代生活休闲的功能需求有所缺失;公园与城市的边界明显,开放性较差。园内配套设施不完善并且老旧缺乏维护。

三、传统公园更新与改造方法

1、总体思路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园景观空间的开放有利于与城市融为一体,有利于提升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公园不是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绿色孤岛,它应该与周边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对传统公园改造进行改造,首先要明确公园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有针对性地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公园的定位;其次调查公园人群的需求、历史文脉,对公园现有的优势进行挖掘,改造成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城市公园。再次是定量,确定公园需要整体改建或是局部改造还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2、景观结构优化

无论何种改造,都要对公园现有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景观空间、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上进行分析和梳理,根据公园的定位和服务人群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重新规划出可以满足当代人们生活需求的当代公园。

3、新旧融合的有机更新

吴良镛教授在对规划建设计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传统公园的改造应在尊重现状,保留文脉的基础上去做进行改造,而不是一味地拆旧建新。

四、案例分析-以常州市红梅公园为例

常州市红梅公园位于常州市东北面,始建于1958年,占地3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7公顷,是常州市内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公园。公园内景点和活动较为丰富,有“三区八景”之说,三区即文物古迹区(红梅阁和文笔塔)、娱乐活动区(在公园西北部有运动场、春晖茶室、青少年活动场所、游艇码头、听松楼和舞厅)和科普教育区(位于公园东部有动物园、盆景园、月季园和屠一道根艺藏珍馆),八景分别是红梅春晓、文笔夕照、林园钟声、曲池风荷、凤桥花径、翠薇秋霞、雪山劲松。随着历年来多次改造,昔日景点大多已名不符实;公园内各个分区较为混乱、无明显的组织关系、利用率不高,景区内可供停留及开展各项活动的空间缺乏。

1、改造目标

通过红梅公园的开敞改造设计,以现代生态与科技造园手段,实现对中国传统造园文化的全新演绎。文化、生态与科技的有机渗透,现代与历史各谐相处,以开放性、参与性作为公园改造的目标,营造了出令人喜欢的环境景观,让人群共享其中。

2、功能结构与分区

以原有地形地貌为依托,按照各个区域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定位,将公园原有的三区拓展为六区,形成“一轴三核,六区八景,动态串联”的整体布局框架。全园景观轴线由西北向东南,穿越湖区形成整个公园的空间架构,而宽窄不一,有序而富于变化的动感园路成为贯穿全园的纽带。六区分别为“都市滨水开放区、都市疏林草地区、人文景观游览区、文笔塔古建保护区、红梅阁古建保护区、休闲娱乐体验区”。

3、水景改造

园区内水景在保留原有水系的基础上加在拓展,将园区水面打开;疏导南面的小水塘并局部开挖,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生植物并加以疏理,创造良好的生态驳岸系统;红梅阁、文笔塔两处文保单位,以水分隔,形成相对独立的园中园,方便日后的管理及维护。

4、交通改造

对原有杂乱的交通进行梳理调整,设置连续的主园路,形成高效有序、宽窄不一、富于变化的动感园路,公园内予以保留的大型乔木,以绿岛的形式有机的散落其间。沿水岸建设足够长度景色多变的连续滨湖漫步道;完善水上游览系统增加游览趣味;以全新的造园艺术与技术手段,打造新旧结合的百米风雨长廊,桐林水岸、香樟静荫和密林景观高架廊等特质空间。

5、建筑改造

红梅公园原有多处建于六七十年代的管理及经营性建筑,大多年久失修、有碍景观,而且无法满足当前的功能需要。在本次敞开扩建中,加以改造和完善;将影响空间关系的建筑予以拆除并另址重建,依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特色,设计与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建筑。

6、红梅八景改造

本次改造力求在延续老红梅八景历史文脉的同时,运用现代造园手法提升景观品质。

1)红梅春晓:挖水成池,以水体围绕红梅阁形成园中园,利用距离和倒影彰显其古建遗迹的魅力。

2)文笔夕照:文笔塔西侧以镜面不锈钢镶嵌在对半锯开的原木柱中,原木柱以有序的方式排成柱阵,以镜面的手法,让风格独异的文笔塔映在原木柱光洁的镜钢内表面,更彰显其神奇传说

3)林园钟声:不见塔影却闻钟声,在公园西侧国际友谊林下营造宽松的休憩空间,成为老年人晨运及交流的理想场所。林上架设一条钢结构林间步道,游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亲近公园。

4)凤桥花溪:改造原有的生硬驳岸,开成自由流畅的湖岸线,路旁营造四季花境,远处是新型钢结构的凤桥跃于水面。

5)曲池风荷:在水面开阔处另辟品种荷花观赏区,结合水上展示台,让多种珍稀荷花品种与市民近距离接触。

6)翠薇秋霞:在山上和水边,以秋色叶和彩叶树种作为景点主题,营造秋霞满天的景致。

7)青峦倒影:青峦山上郁郁葱葱,以水为镜相眏成趣,改造后数百米的水畔走廊依山而行。

8)吴风遗韵:以地刻和浮雕的形式展现常州的吴文化。对原八景中的“雪山劲松”,建议改为能体现常州历史文脉的“吴风遗韵”景点。

五、小结

本文主要从传统公园的基本类型、思路、方法与内容角度对传统公园进行归纳,对传统公园改造设计的定位、优化体系、景点改造、文脉保留等进行分析,得出设计思路,为传统旧公园的改造提出了理论支撑及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水浪,沈泉,吴晓华,等.城市旧公园改造与更新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14(1)

[2]陈旭.论传统公园改造与城市定位对接的重要性——以玄武湖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7(21)

[3]李朝欣.由“封闭”到“开放”:城市传统公园更新改造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