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

/ 2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

江登科游德发

颅内表皮样囊肿MRI诊断分析

江登科游德发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浏阳410300)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6-0007-02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3例,分析肿瘤的MRI表现。在本组33个病例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66岁,扫描序列:SET1WI,FSET2WI,FLAIR,DWI,28例增强扫描。结果25例T1WI呈低信号,1例呈低等混杂信号,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28例呈高信号,5例呈高低混杂信号,FLAIR均为略高或低高混杂信号。DWI均成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28例做增强检查,6例边缘轻度强化,1例实质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具有特征性MRI表现。

【关键词】颅内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低,占颅内肿瘤的2%-3%[1],为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点,本人在进修学习期间,收集了医院2004-200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33例,作者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1材料与方法

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岁-66岁,以20-40岁居多,占3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Simens,1.5T超导型MRI机,头线圈,患者取仰卧位,轴、冠及失状位扫描,扫描序列:SET1WI,SET2WI,FLAIR,DWI,经肘静脉注射GD-DTPA,按0.1mL/kg体重静脉注射。

2结果

2.1肿瘤部位形状

33例表皮样囊肿中,位于桥脑小脑角,桥前池18例,其中15例肿瘤呈扁平状,沿脑池内匍匐性生长,3例肿瘤呈团块状生长;位于鞍旁及中颅窝5例,肿瘤分叶状,或梭形,后颅窝枕骨下2例,呈梭形,侧脑室2例,形态不规则,小脑蚓2例,团块状;四叠体池1例,呈三角形,脑内型3例,肿瘤呈圆形,2例轻分叶,边缘光滑。

2.2肿瘤的信号表现

33例中25例表皮样囊肿T1WI呈低信号,1例呈低等混杂信号,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28例呈高信号,5例呈高低混杂信号。FLAIR均为略高或低高混杂信号。DWI均成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28例做增强检查,只6例边缘轻度强化,1例肿瘤外围中度不均匀强化,位于桥小脑角区并延伸至桥前池。余无明显强化。

3讨论

3.1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妊娠3-5周神经管闭合时,神经与皮肤外胚层不完全分离,以致在神经沟内残留外胚层细胞[2],表皮样囊肿是由这些异位的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有完整胶原组织包裹,胶原组织的内面衬有鳞状复层上皮。鳞状上皮在囊肿内持续性地脱屑和鳞状上皮角蛋白的分解产物一起形成白色物质充满囊内,囊内白色物质质地柔软,内含丰富的胆固醇结晶和不成熟的脂肪组织,有的肿瘤有钙盐沉着,部分肿瘤内可见不同时期的出血和反应性肉芽组织增生。表皮样囊肿虽为先天性肿瘤,但其生长缓慢,肿瘤的生长速度与正常皮肤相似[3],因此临床上常常在30-50岁时才被发现[2]。

图1A1B1C1D1E1F

图2A2B2C2D2E

1A-F同一病例,A,B:右侧桥小脑角区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C:增强后无强化,D:DWI呈高信号灶,E:ADC值低于脑脊液,F:病理图。2A-E同一病例,A,B:右侧桥小脑角区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T1内少许条片状高信号灶,病灶钻缝样生长,脑干,小脑四脑室受压变形。C:增强后无明显强化D:DWI高信号灶,E:ADC值低于脑脊液。

MRI具有多方位成像,多扫描参数选择及无颅底骨伪影的特点,在显示表皮样囊肿病变显著优于CT,具有其特征性MRI表现。由于表皮样囊肿内的胆固醇和脂肪大多为不成熟的,且含量较少,所以决定表皮样囊肿MR信号的主要因素是上皮组织。表皮样囊肿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而且和脑脊液的信号非常相似,其内的胆固醇结晶和不成熟的脂肪组织也表现T2WI高信号,T1WI略低信号。病灶内组织分布的不均匀性,上皮脱屑的钙化及病灶内出血是造成信号不均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表皮样囊肿为

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这是典型的MRI表现。本组病例中有7例T1为高低混杂信号,FLAIR亦信号不均匀。Timmer等[4]认为表皮样囊肿的T1高信号与胆固醇以及甘油三脂含量关系不大,与蛋白质的浓度关系密切。本组病例DWI均呈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DWI是以探测组织中水分子的随意运动为基础进行成像的。组织中水分子的随意运动有助于DWI上信号对比的形成。一般而言,组织内水分子的随意运动越多,平均游离路径越长,该组织在DWI上的信号衰减越明显。由于细胞膜和细胞器可限制扩散,因此,自由水(如脑室内的脑脊液)比固体组织(如脑实质)中水分子的随意运动多,可导致其在DWI时信号大量丢失,而呈明显低信号。ADC值是反映水分子扩散的参数,可对不同组织的扩散特性进行有效的量化。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程度主要取决于由大分子如细胞分子蛋白决定的细胞外水的浓度,因此具有不同细胞外水浓度的组织在DWI上呈不同的对比,有不同的ADC值。表皮样囊肿囊腔内为含有细胞碎屑、角蛋白、胆固醇的油腻液体,粘稠度高,因而其内细胞外水的浓度高,水分子运动受限而成高信号。这与其他囊性肿瘤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易与其他颅内肿瘤相鉴别。表皮样囊肿的壁及囊内缺乏血管网,所以大多数没有强化,但由于部分肿瘤在慢性生长过程中有一定的侵袭性,易与周围结构如血管紧密相连,甚至有些病例还可以引起Mollaret脑膜炎[5],所以少数肿瘤可见边缘弧行强化,并且若肿瘤包膜增厚,周围神经组织出现胶质变性,周边也可有强化[6],周边或肿瘤内部肉芽肿形成时也可有不同程度强化。本组有一例实质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理提示有肉芽肿形成。

肿瘤需要与以下病变鉴别:(1)蛛网膜囊肿: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的轴外囊性病变,在常规MRI扫描中具有相同的信号变化,两者的鉴别诊断通常依靠病变的形态: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通常呈匐行性,沿蛛网膜下腔塑形生长;蛛网膜囊肿则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形态规则。但两者的发病部位相同,有时单凭形态学进行定性诊断较困难,但蛛网膜囊肿FLAIR,DWI上为低信号,较容易鉴别;(2)桥小脑角区及跨中后颅窝者需与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鉴别可依FLAIRDWI序列及增强检查鉴别;(3)T1T2信号不典型及不常见部位者还需与颅咽管瘤鉴别;(4)脑内型边缘强化者还需与脑脓肿鉴别。

综上所述,颅内表皮样囊肿在MRI上有特征性影像表现,特别是FLAIRDWI序列的信号特征加上无强化特点以及其“匍匐钻缝”的生长方式易与其他肿瘤鉴别,并MRI多方位成相及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能清晰现实肿瘤的位置、范围及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对手术的实行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曹丹庆,蔡祖龙等.全身CT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9.

[2]周根泉,张悦萍,张贵祥.颅内表皮样囊肿CT、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2:1028.

[3]GuptaS,GuptaRK,GujralRB,etal.SigalintensitypatternsinintraspinaldermoidsandepidemoidsonMRimaging.ClinRadio,1993,48:405.

[4]TimmerFA,ShuzewM,TreskesM,etal.ChemicalanalysisofanepidemoideystwithunusualCTandMReharacteristies.AJNR,1998,29:1111一1112.

[5]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表皮样囊肿致Mollaret脑膜炎1例报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233一244.

[6]高萍,马俊英,张丽杰,等.颅内胆脂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3,9: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