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姚继红

姚继红(濮阳市教育信息中心河南濮阳457000)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它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而不只是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零打碎敲的变革。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工作,一般来说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和该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学科教师提供方案,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是具体实施者。这样做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比较死板的授课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将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的、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动态信息,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要真正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含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整合”的结果是“双赢”。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新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种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整合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反观我们以往的认识,在整合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偏激

认为信息技术是花架子,装饰门面,对教学没有多大作用,甚至有反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割裂

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甚至有的学校把计算机人员列为非教学人员,信息技术人员也认为自己是学计算机的,只要在技术上突出就行,何必研究课程。而各学科教师则认为,课程就是自己所教的学科,还研究什么信息技术等等。其实,这是对课程理解的狭窄,对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对学科知识的支撑和教学的改革研究不够。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明

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不要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确定适合的整合点,选择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片面认为整合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简称“CAI”)+学生活动

目前很多学校把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是,他们又不同程度的受到以往CAI的影响,误认为整合就是“CAI+学生活动”,是CAI的新形式。对于以计算机或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整合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一)为什么要设计教学环境

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设计学习情境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学习情境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二)为什么信息技术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1.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学科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探索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在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呈现方式上来讲,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快速成象易阻碍人们对所学对象深入的理解。从呈现结果上来讲,信息技术自身的缺陷带来许多新问题。从工作方式而言,信息技术是一个“黑箱”,容易使一些学生对其正确性产生怀疑。从交流方式上来讲,使用信息技术容易阻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根据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理解,以及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强大作用的认识,我们在整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比如数学学科“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