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

申东丽

申东丽(凤城市规划设计院辽宁丹东118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个案整理,挖掘城市产业的内涵,提出城市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的发展途径,进而促进城市化发展。

【关键词】国外、城市化、产业集群与升级

一、城市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

城市化的基础其实是工业化,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工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基本需求,而且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工业化较早的西方国家为例,1900年英国已经是一个城市化社会,英国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从1815年的180万下降到1961年的50万,美国农业人口比重从1880年的44%下降到1964年6.8%,目前我国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步转向城镇,据统计,1978年--2000年,设市城市从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21219个,城市化水平从17.9%提高到36.1%。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所必须依赖的物质载体,因而也就成为工业社会的人类聚集地的主要形式。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而且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革。例如希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产业工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1971年已经达到30%,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社会阶级的概念,在工人阶级的上层阶层中形成,1981年希腊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口高度集中,1951年至1971年20年间,雅典/比雷埃夫集合城市,人口从140万增加250万;塞萨洛尼基集合城市的人口从30万猛增至55万。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着战争的重创,城市规划主要的任务是重建工作,战后法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导致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相继也出现了集合城市(指中心大城市及卫星城镇构成的城市群)。日本的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的欧美工业化国家,1956~1973年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年均达42.9万,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并于1975年达到75.9%,实现了人口城市化。美国西南部和东南部城市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两个大三角形地区,其经济发展、投资和城市人口增长一直保持全美领先。20世纪50年代,太平洋沿岸各州和俄克拉何马、德克萨斯州仅用10年就步入工业成熟阶段,而按常规则需要一代人的时间。1980年,美国西海岸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综上所诉,城市化进程的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催生剂,城市既集聚着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也集聚着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即城市的各项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特别是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从美国社会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化社会的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国情不同,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城市化模式有很大差异,但也有值得学习的经验。

二、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将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经济结构分别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研究表明,在工业革命进入相当的一段历史时期,第二产业是大部分城市经济的主导部分,然而,当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结构的主导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产品的标准化,制造业中的劳动力的技术水平逐渐失去了重要性。于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其他条件使制造业生产成本大大幅度下降成为可能,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维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这一过程。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返销回发达国家,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越南)。可见,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各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发展;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已经占据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促进了资本的流动。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城市化发展:一是找准自身优势,做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换代和升级。在即将形成的城市群、城市圈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其作用,这是城市发展的根本途径。借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城市群发展历程,我国城市发展将进一步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以及产业集聚、产业链条重组整合、分化演进的趋势日趋明显。要抢抓机遇,及时调整自身城市定位、调整自身城市产业布局,尽快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集群产业,并加快产业的换代与升级,凸显自身城市在区域城市群中的主导地位,进而跻身国际。二是提高产业集群的科技含量,提升自身城市综合竞争力。世界性的科技革命对城市科技创新及综合竞争力提出新的要求,国际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实际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城市科学技术软实力,打造现代化科技研发平台,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三是注重城市环境品质、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未来的30年中国还将经历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在这一轮进程中,中国必须要走出一条更加聪明的、更加绿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纵观当今世界,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势头迅猛,但是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的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不断缩小差距,在当今世界经济剧烈竞争的夹缝中生存,仍然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严峻课题。

参考文献:

1、鲁家祥主编的《最新城市工作指导实务全书》2009.1

2、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之路》,"城市规划2006.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