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高专医卫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型教师与教学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试论高职高专医卫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型教师与教学创新

盘英瑛

盘英瑛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摘要】高职高专医学类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型教师,依赖于实验教学环境的优化创新,更依赖于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同时,也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走自己的创新路子,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关键词】医卫专业;创新型教师;实验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241-02

高职高专的办学宗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重培养学生灵活掌握运用科学理论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高智能的应用型人才。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有众多学者发表的教学创新研究论文中都或多或少提到了培养创新型教师和实验教学创新等问题,这就说明创新型教师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课的创新是整个教育教学创新中的相当重要的两大部分,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类专业则更为重要。

1.创新型教师的定义和基本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来实施教学创新。

1.1创新型教师的定义

什么是创新型教师?简单的说,凡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就是创新型教师。具体的说来,作为创新型教师一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二是能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能想办法把教师的讲解压缩到最少,正确地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积极参与的关系,善于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高效达成。四是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学习材料在猜想验证中产生创新意识、在质疑释疑中养成创新思维、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创新能力。因此,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技成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有独特见解,并能将行之有效的最新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大胆的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就可称其为创新型教师。

1.2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应具备“一德、二富、三力”:“一德”是优良的职业道德(即师德);“二富”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丰富;“三力”是慎密的思考与探究能力、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创新能力、无私奉献与爱生如子的亲和能力。

1.3创新型教师的作用

以辩证法的观点看,如果没有创新型教师,就无法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所以,创新型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能营造学生智力发展和深化创新意识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索取新知和发展个性的教学空间;能激发学生智慧和想象力,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理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学习资料;能为人师表,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并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

2.高职高专医卫专业实验课教学创新的意义和要点

2.1实验课教学创新的意义

高职高专医卫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意义主要是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紧密结合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力图在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2.2实验课教学创新要点

高职高专医卫专业实验课教学创新要点是教育观念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创新[1]

2.2.1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观念创新就是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办学模式,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高职高专医卫专业实验课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是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表现。然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却存在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跃升、乐于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艰辛过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不仅包含了发展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还包括教育为什么要发展和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其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都必然会对教育教学创新产生直接的影响。

实验课教学的创新过程是在实验课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和产生创新意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实验课老师应准确的评价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效果,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和努力地探求新知识,逐步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2.2创新实验教学的基本环境

创新实验教学的基本环境[2],是实验教学创新的前提。第一: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创新的基础。所以,实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第二:不断完善的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一般说来,即使有了创新型教师,而没有完善的实验教学条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配置充足的实验场地、实验设施和器材是实验教学创新的必备条件。第三:灵活运用科学的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将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突出学生主导地位,灵活运用用网络资源、模拟现实仿真教学系统、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学空间和时段的作用,将实验教学创新引向深入。第四: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师生和谐共处,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讨论和勇于设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收集相关信息并大胆地设计探究性实验,试从多种形式或渠道来完成实验内容,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2.2.3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它存在一个形成、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当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并且每种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还需要一定的基本条件。所以,它不是适用于所有教学过程的标准模式,更不能说哪种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或最有效的模式,只能以能否在一定情况下可达到该专业教学目标来给予评价。因此,选择某种教学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特别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或探究式教学模式既适用于理工科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也适用于实验实训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操练式教学模式仅适用于理工科的实验课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技能训练。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却不太适合文科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而互动式或讨论式教学模式既适用于理工科的教学也适用于文科类的教学。总的说来,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既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新教学模式,也不能彻底否定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模式,只能是根据各院校不同的专业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来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3.结语

实验课教学创新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为利于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借助录像或幻灯片课件作一些演示,妥善解决好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多媒体演示实验占用时间的矛盾;二是实验课教学创新注重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包含着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还包含着积极思维探究,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三是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评价,重心应放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探究方向及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而不必过于计较实验结果的成败。

可见,高职高专医学类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型教师,依赖于实验教学环境的优化创新,更依赖于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同时,也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走自己的创新路子,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盘永才,盘英瑛.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教学创新[J].硅谷,2009,22.

[2]王朝军.浅谈实验课教学创新[J].神州下旬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