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体针并用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临床研究

杨继若1白晶梅1(通讯作者)彭小兰2

杨继若1白晶梅1(通讯作者)彭小兰2

(1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甘肃兰州730050;2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兰州730050)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065-02

【摘要】目的观察头针体针并用结合药物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88例眼运动神经损伤患者分为针刺组56例,药物组58例,针药组74例。针刺组取头针的颅底带前1/3、颅底带中1/3、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枕带下1/3,体针取太阳、四白、攒竹、足三里等穴;药物组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甲硫氨酸4ml肌肉注射,红花注射液30-40ml静滴;针药组采取针刺组和药物组相结合的治法。治疗30天统计疗效。结果药物组有效率为53.4%,针刺组有效率为62.5%,针药组有效率为89.2%,经统计学分析,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体针并用配合药物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及针刺治疗。

【关键词】眼运动神经损伤头针/体针药物疗法/针灸疗法

眼运动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眼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出现斜视、复视、眼睑下垂等症状。该病表现在眼部,但病因复杂,大多由外伤、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炎症、肿瘤等疾病所致。本病属中医学[1]“横目斜视”、“风牵偏视”、“上胞下垂”、“睑废”等范畴。祖国医学针刺方法对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针刺属于微创介入治疗,能够直接刺激病灶并且对促使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有明显的疗效。

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创立了“化痰活血通窍”针刺法,以针刺头针颅底带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眼运动神经病变。笔者自2005年10月-2009年3月采用头针体针并用治疗眼运动神经损伤患者18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院及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例,依据患者就诊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针药组74例、针刺组56例、药物组58例。三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参照曾庆华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2005)中有关内容制定标准。眼位检查采用红玻璃片法定性检查复视像,Hess屏及日本Inamil-L2510型同视机确定麻痹肌并定量检查眼位偏斜度;检查单眼和双眼的9个方位眼肌运动。

1.3纳入标准

①经眼科医生诊断为眼肌麻痹并且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②符合《神经病学》关于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③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制定的诊断标准;④明确发病原因并能配合相关药物治疗的患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①眼肌麻痹做眼科手术及先天性斜视;②其他原因如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等疾病所致眼肌麻痹;③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者;④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⑤合并严重感染者;⑥妊娠期的妇女。

1.5检测方法

(1)眼裂大小:让患者平视正前方,测定患眼眼裂大小。

(2)眼球运动:先让患者头部不动,两眼注视并跟随检查者移动着的手指,向鼻侧、颞侧、颞上方、颞下方、鼻上方、鼻下方等6个方向运动眼球(一般两眼同时检查,必要时才分别检查),然后两眼聚合以瞳孔中央为起点,以目内眦、目外眦及上下睑缘为终点,分别向鼻侧、颞侧、鼻上方、鼻下方、目中央上下测定,两者之间的距离为观测指标(以mm为单位),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两者之间的距离。

(3)复视疗效观察方法:测定复视角度,即在约1m处测定出现复视方向与水平所成的角度,记录前后角度变化。将以上3项观测指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治疗方法

2.1针刺组

头针取穴:颅底带前1/3、颅底带中1/3、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枕带下1/3;体针取穴:太阳、四白、丝竹空、攒竹、瞳子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丰隆、光明、太冲、照海、侠溪。若上睑下垂加阳白、鱼腰。操作方法:先坐位,取头针取颅底带、额中带、额顶带、顶枕带均采用排刺法。首先术者皮肤常规消毒,用0.30×40mm毫针在颅底带前1/3针刺、针刺角度朝同侧眼球方向,颅底带中1/3针刺、针刺角度朝对侧眼球方向,使针感传到眼区或前额;额中带由上向下排刺,针感传到眼区或前额;额顶带后1/3由前向后排刺,顶枕带下1/3由上向下排刺,产生针感,以上治疗带均采用小幅度提插泻法,进针25-40mm,每个治疗带每次行针2分钟,间隔15分钟再行针1次,头针穴位行针时宜嘱患者上下左右转动眼球,留针30分后起针,坐位改变为仰卧位,针刺体针。

仰卧位体针取穴:首先术者皮肤常规消毒,先刺太阳、丝竹空、攒竹(或交替选用太阳、瞳子髎、攒竹),用0.30mm×40mm毫针进针15mm行提插捻转手法中的泻法,使针感传到上眼睑或眼球;合谷、三阴交采用迎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和泻法;足三里、丰隆采用捻转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和泻法,其余穴位均采用捻转手法中的平补平泻,进针25-40mm,留针30分钟,最后针刺中脘,中脘采用呼吸补泻手法中的平补平泻,进针80-100mm,不留针。以上头针穴和体针穴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2.2药物组

药物治疗:甲钴胺注射液0.5mg、甲硫氨酸4ml肌肉注射,红花注射液30-40ml静滴。药物组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3针药组

(1)头针取穴:颅底带前1/3、颅底带中1/3、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枕带下1/3;体针取穴:太阳、四白、丝竹空、攒竹、瞳子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丰隆、光明、太冲、照海、侠溪。若上睑下垂加阳白、鱼腰。操作方法:先坐位,取头针取颅底带、额中带、额顶带、顶枕带均采用排刺法。首先术者皮肤常规消毒,用0.30×40mm毫针在颅底带前1/3针刺、针刺角度朝同侧眼球方向,颅底带中1/3针刺、针刺角度朝对侧眼球方向,使针感传到眼区或前额;额中带由上向下排刺,针感传到眼区或前额;额顶带后1/3由前向后排刺,顶枕带下1/3由上向下排刺,产生针感,以上治疗带均采用小幅度提插泻法,进针25-40mm,每个治疗带每次行针2分钟,间隔15分钟再行针1次,头针穴位行针时宜嘱患者上下左右转动眼球,留针30分后起针,坐位改变为仰卧位,针刺体针。

仰卧位体针取穴:首先术者皮肤常规消毒,先刺太阳、丝竹空、攒竹(或交替选用太阳、瞳子髎、攒竹),用0.30mm×40mm毫针进针15mm行提插捻转手法中的泻法,使针感传到上眼睑或眼球;合谷、三阴交采用迎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和泻法;足三里、丰隆采用捻转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和泻法,其余穴位均采用捻转手法中的平补平泻,进针25-40mm,留针30分钟,最后针刺中脘,中脘采用呼吸补泻手法中的平补平泻,进针80-100mm,不留针。以上头针穴和体针穴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2)药物治疗:甲钴胺注射液0.5mg、甲硫氨酸4ml肌肉注射,红花注射液30-40ml静滴。药物组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①睑裂大小。②眼球运动。③复视疗效观察方法。

3.2疗效标准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3.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所有资料应用SPSS12.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3.4治疗结果

(1)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药物、针刺及针刺结合药物三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眼神经麻痹的有效率方面疗效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单用药物与单用针刺在治疗眼神经麻痹方面,其有效率无差别(P>0.05)。针刺结合药物疗法治疗眼神经麻痹在有效率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疗法和单纯针刺疗法,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复视疗效观察

三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其斜视扭转的程度明显好转,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药物组相比,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针刺组疗效和药物组相当(P>0.05);和针刺组相比,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患者治疗前后眼裂大小结果比较

和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眼裂明显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药物组相比,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针刺组疗效和药物组相当(P>0.05);和针刺组相比,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

眼部运动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于支配眼肌运动的眼运动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多为脑血管疾病、炎症、外伤、肿瘤、糖尿病等所致。目前除针对发病原因应用药物治疗外,针刺治疗该病也产生了很好的疗效。

针刺就是通过调节生物体内各种不同的功能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等系统的作用,改变人体病理失调状态,从局部入手以达到整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大脑生理解剖发展起来的新疗法,已逐步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和发展。针刺头部穴位,能改善患者脑动脉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患者脑部血循环;头针还能使血管舒张和加速血流运行;研究表明头针可使肌电幅度明显升高。针刺头部穴位能够引起一系列兴奋和抑制活动,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来改善病态细胞环境,使之恢复正常机能,达到生理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夏蔚,沈伟,李龙标.眼肌麻痹的病因及治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23.

[2]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