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

阚英

阚英

贵州省经济学校医务室551018

【摘要】目的:比较妇产科腹部纵切口和横切口的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情况,浅析两种腹部切口的优劣。方法:对患有腹部肿瘤疾病,且接受了腹部切开手术的30名患者的资料以及术后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具体而言,下腹壁纵切口组伤口愈合的优良率约为86%,伤口化脓率为14%。下腹壁横切口组伤口愈合的优良率约为79%,伤口化脓率为21%。两种切口的选择方式与切口愈合程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腹壁纵切口解剖与下腹壁横切口两种解剖方式各有其解剖学特点,在通常情况下,下腹壁纵切口较为常见,且比横切方式在切口愈合方面更为理想,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切口愈合

一、前言

随着妇产科腹部手术重要性的不断提高,研究其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有着关键意义。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其相关内容的掌控情况,从而有效优化妇产科手术切口愈合的实践水平,保障患者顺利康复。

二、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选择患有腹部肿瘤疾病且接受了腹部切开手术的患者30名。其中15名患者采用的是下腹壁纵切口的手术方法,另外15名患者采用的是下腹壁横切口的方法。两组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48.9±1.5)岁,病程6个月到3年,平均病程(2±0.3)岁,平均体重为(68±3.6)kg。所有患者均被确诊腹部有肿瘤。其中纤维肉瘤6例,黑色素瘤9例,子宫瘤15例。

2.方法

两组患者在研究前均因腹部肿瘤问题接受腹部切开手术。术后在饮食上均以清淡膳食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按合理的生活方式作息。两组患者均于20天后进行切口愈合情况复查。按照切口愈合情况,将切口愈合情况分别定为甲级、乙级、丙级。“甲”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乙”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结果

术后20天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下腹壁纵切口组切口愈合达到甲级的9例,占60%;乙级4例,占26%;丙级2例,占14%。下腹壁横切口组切口愈合达到甲级的5例,占33%;乙级7例,占46%;丙级3例,占21%。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1.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及相关解剖学特点

(一)脐下正中切口解剖学特点所谓的正中切口是指在脐下沿腹正中线做的切口,这种切口使得手术进腹快,对组织的损伤比较小且出血很少。除此之外,其还有很好的术野暴露,十分有利于手术开展。在脐部环绕即可根据手术需要延长切口至上腹部,旁正中切口是在腹正中线旁2cm纵行切开,这非常有利于切口的延长,通常情况下,妇科恶性肿瘤在此进行切口。

(二)下腹至上腹部正中切口解剖学特点下腹至上腹部正中切口适用于良性巨大卵巢肿瘤需完整取出者、妇科恶性肿瘤手术需切除大网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肿瘤细胞减灭术等。该切口解剖层次同脐下正中切口,手术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及其范围来决定切口是否延长以及延长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其可达上腹部中间或剑突下。值得一提的是,脐部周围筋膜具有一定的缺陷,使得经脐切口容易感染和形成肉芽。因此,最好绕过脐轮上延切口。除此之外,因为镰状韧带位于腹中线右侧,使得切口常从脐左旁绕行向上。而脐以上的腹白线较宽、坚韧并且血管少,因此,上腹部手术经腹白线作正中切口,这使得其具有进腹快,出血少的优点,但是其也存在着局部血供不好,影响切口愈合的不足。

(三)下腹横切口的解剖学特点下腹横切口适用于大多数妇科良性疾病及剖宫产的手术中,其美观性的特点深受患者的肯定。据研究,在下腹部使垂直切口边缘相互靠近所需的力量是水平切口的30倍,即横切口组织具有的自然张力明显高于纵切口,不易发生切口疝。

下腹横切口与下腹壁的Langer线是相平行的,这使得其很容易愈合且瘢痕较细,较为美观。此外,该切口位于下腹部,横切口极少损伤神经,不会干扰腹部肌肉神经刺激的传导,使得治疗者的疼痛感较轻,并对术后行走和呼吸的影响非常小。但是其术野相对较小,这也给手术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切口愈合

手术治疗环节完成了并不代表着患者的康复或者手术完成,切口愈合也是重要的环节。切口愈合是指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具有明显不同的并且相互重叠的阶段。

切口愈合的第一步是炎症反应,一般分为血管和细胞反应。血管反应表现为组织损伤带来的血管短暂的收缩,约持续5~10min后,血管会进行扩张且通透性增加,导致切口水肿。细胞反应表现为因白细胞迁移入损伤区域后引起的多核粒细胞为主,3d后转为单核粒细胞占优势,并转化为巨噬细胞,其在吞噬掉组织细胞的碎片后出现裂解的现象,形成渗液或脓液。此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更换敷料和局部引流的方式清除出切口。

当上皮形成受损后(12h内),切口边缘的较深层的基底细胞会开始朝着切口中心迁移,形成单层上皮。而切开缝合的切口的上皮会再生并逐渐形成为不透水的封闭层(24h内),这对防止细菌入侵以及避免液体丢失有极大的作用。但对再损伤的保护性很差。紧接着,肉芽组织开始增生,切口处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和移行形成富含新生毛细血管网的组织,促进切口的进一步愈合。

接着,切口收缩,切口边缘未损伤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会朝着中心移动,使创面缩小。当纤维增生和瘢痕形成损伤后,成纤维细胞沿着凝血块形成的纤维蛋白素迁移至切口并大量增生,进而合成为韧性胶原纤维,使切口的张力强度增加。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增生,约在伤后1个月胶原纤维合成与分解代谢渐趋平衡,从而进入缓慢的瘢痕成熟期。

五、结束语

通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环节与因素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其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应对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丁玥,晏咏梅,郭黎.中药外敷治疗妇产科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1(04):88-89.

[2]丁安新.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30例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115-118.

[3]王兆玲.观察剖宫产下腹部纵切口创可贴固定与常规缝合的疗效[J].临床医学.2011(0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