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回归其本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重塑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回归其本质

樊正康

樊正康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省雅安市625000

一、医学的起源及本质

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疾病对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与威胁,迫使人们探求解决方法。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是诸种因素综合参与不断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大多认为医学起源于少数几个无所不知的全能圣人创造,如燧人钻木取火,伏羲制九针而疗百病,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黄帝与岐伯作《内经》阐发医理等,是人所共知的传说。西方一些著名医史学家大都认为医学起源于动物本能,如狗舐伤口,发烧时寻找安静的角落休息,胃部不适时便去吃植物或药草等。他们认为,人的最初医疗行为和动物一样,也是一种本能。

人类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社会实践,在文明古国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系统总结便形成医学。在文明出现的初期,许多医疗活动是由神职人员兼任的,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往往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后来,逐渐分化出以医疗为专业的医务人员。随着文明的进展,哲学思想逐渐替代神学的解释,疾病不再被视为鬼怪的加害或神明的惩罚。急性的时令病常被联系到天气的异常变化,而慢性缓发的全身性疾病则多被解释为人体内某些假想成分的过剩、不足或这些成分间失去平衡。治疗方法中既有经验证明有效的措施,又夹杂着许多基于臆想的成分。在人类文明史中,这两个阶段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现代医学只是近几百年才逐渐建立起来的。

医学包括许多科学门类,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人类医疗保健服务。医学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一切有助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和技术,都会成为医学的内容。然而作为医学的核心,还是分别以个体和群体为对象的临床医学和群体医学。医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它包括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遗传和发育的一些学科,以及研究病原体、免疫及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内容的一些学科。基础医学也是一般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正是基础医学近年取得的飞跃发展,带动了整个医学的阔步前进。

从根本上讲,广大人群的健康幸福是一切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而人群的健康同时又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必要保证。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医学,而一个国家的医学发展水平也被视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医学哲学与人文的内涵

医学哲学是关于医学领域普遍现象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其研究领域是医学的,但其研究对象不是医学及其分支学科所关注的具体现象和具体规律,而是普遍现象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规律。因此,它既是医学最高层次的理论学科,又是哲学交叉于医学的分支学科。

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正如其名,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

三、医学哲学与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现状

医学哲学的思想渊源悠久,古代医家就十分重视医学问题的哲学探究,中国的<黄帝内经>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最杰出的医学哲学论著,西方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仑也是医学哲学研究的早期代表。医学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孕育和形成是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逐步研究和建立起医学哲学的专门的概念、观点、理论,并趋于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医学既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还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医学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即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医学比其它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要求医学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中国古代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这表明“仁爱”、“达理”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医者”正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

四、未来医学发展急需回归其本质

进入20世纪以后,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潮流中,医学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和药物可谓目不暇接。医疗设备和药物的先进,是医学技术现代化的表现,也是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条件,其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科技万能”、“技术至善”主义的张扬却使当今医学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据报道,有30~40%的手术是不该做的。在成千上万种药物中,确切有效的仅占10%,可有可无的占30%,根本无效的占60%。除此之外,还有越来越多因误诊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见钱才开”、见死不救的医德失范,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中的肮脏交易,以及存在于医药卫生战线的其它腐败现象等。这些都是医学与人文精神脱离的严重后果,不仅无益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而且最终将束缚医学自身的发展。因此,现代医学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吁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其次,新世纪新形势下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学人文学的建设。

医学模式应当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就得培养大批既有高精尖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丰富而深厚的人文知识的新型医学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学的建设,把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纳入到医学教育的教计划之中,实施完整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再次,加强医学人文学建设也是适应世界科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有人曾预言“软科学将领导未来科学新潮流”。在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发展的21世纪,人们更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早在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一份《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提出了“人文发展”的概念,指出人文发展状况(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标的综合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人文发展状况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尤其是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建设,以充分提高其人文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