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 2

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申东印张禹贵

申东印张禹贵(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邯郸056600)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的是,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产教深度融合,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实际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一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环节,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渗透职业意识,融合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在专业建设上,加大教师的教研成果转换,让专业和产业紧密相连,激发教师的研究主动性,形成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致力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专业产业融合,着重抓好种植、养殖、机械制造、汽车修理、旅游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探索出了一条职业学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按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教师专业研究相一致、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师教学实践相融合、学校专业建设与社会需要相促进的整体研究思路,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积极创办与专业相一致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搞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壮大发展产业,办好产业促进专业建设,把学校办成教、学、研、产浑然一体的培养模式。其核心就是以培养目标为方向,建立高效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共成长,实现校产联合,让专业和产业共发展。要通过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的体会是,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采取这种方式,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带了活力,学生学习有了生机,教师教研有了目标,专业产业得到提升。

二、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途径

1.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做到学以致用

学校把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造,在政治理论与文化素质教育中渗透职业意识,在职业基础理论中增加实践,在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中强化就业岗位。在改革实践中,职业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重点加大实践的比重,从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入手,确定课程门类及相关要求,合理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增添新技术、新规范等内容,并建立了以课内分散实践教学、集中设置的实践课程、针对某一就业方向设置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面向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核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了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并与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2.建立以生为本的学习形式,做到学有所成

学校要在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改革,做到两个适应:课堂教学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实践教学适应职业能力的要求,彰显实效性,突出训练性。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先后学习了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学校的成果,引进了生本教育、快乐教学法等,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广泛采用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做到了既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又突出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要求。

3.建设“双师型”“科研型”师资队伍

为实施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学校制定了“双师型”、“科研型”教师培训目标:一是专业教师都要参加国家省市的骨干专业教师培训;二是要求教师到产业基地或实训中心进行实践锻炼;三是通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专业发展趋势,增强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四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课教学。目前,一大批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兼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基本形成。

4.形成学产结合的多种实践模式,丰富教育教学内涵

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重点就是建设专业与产业一致的产业基地,这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我校在探索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现场化培养,学校建立了各个专业实习训练基地,在校内重点建设了一系列实训室,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平台,“课堂设在实训场,能力培养在现场”已成为学校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校密切校企合作,加大教学硬件投入,加强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除省级财政支持的旅游专业、机械制造、平面设计实训基地外,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还建有数控技术中心;又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个。

三、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1.教产相容,教学适应时代要求

在实施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在认识上提高、在教学上主动、在实践中提升。一是教师必须提升自我,加强专业技术沟通,使专业教学紧跟时代要求。要通过与行业和企业技术培训合作,拉近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使专业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二是大力改革专业教学,推行上机教学、机台教学、车间教学,讲课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边学边练,学训结合。部分课程前半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后半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能从感性上认识课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自豪感。

2.学研结合,学习符合专业需求

种植专业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走学研结合之路,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人才。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联合办学,先后建成了特种小麦研究所、两个农学研究基地,教师在教学之余能致力科研、从事生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实践技能。我们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促进科教结合,韩清高老师的科研课题《乙烯利能改变黄瓜花性别而增产》促进了菜农的增收。我们发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直接参与了县域经济发展中某些产业链重要环节的研究。种植专业与邯郸珍源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学产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们创新机制,整合教学资源,机制专业与邯郸邺都造纸配件厂联合,完善教学功能,按照学产结合的要求,两部分相对独立,既为教学服务又是一有机整体。为了保障实训中心的生产教学双重职能,作为企业,它对外承接各项机制的业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种企业特征丰富和充实了教学活动。在这里,教室就是工厂,老师就是技术工人。在本实训中心,学生可完成从基本技能到模拟操作再到实战性训练的一整套实训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基地搭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平台,为机制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形成了一支结构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专业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教室、工厂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室就能进入工厂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向实验操作和生产的“零距离”过渡,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得到了有机结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加上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测试,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做学合一,构建一体培养模式

我们学校的汽车专业根据汽车修理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实施了独具特色的一体教学,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的教学在一起完成,将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反馈的情况显示,学生对教学非常满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明显提高,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明显增强。

四、实施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成效

1.适应了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在实施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中,我们按照教学内容适应学生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渗透、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实施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用课题研究和从企业了解搜集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导,先学习有关技术应用知识,然后再学习比较抽象的理论,注重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对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在明确的实践背景下加以介绍,并且尽可能地将这种方式的某些环节放在实训基地和作业现场进行。这样的改革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高效课堂。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活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实施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课程内容上凸显职业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促进形成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改变了原来学技能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学生对技能的学习从无从下手、笨手笨脚,到得心应手、统筹安排、熟练操作,在学校就成了准职业人。该模式实施后,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3.激发了教师专业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了相应产业的发展

为适应实施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要求,教师在抓好高效课堂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同成长,与产业升级共发展。我校畜牧专业教师鲍红兵参与基地建设,解决了养殖上的一些问题,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教师徐育民开展高效课堂的同时,把课堂放在田间,理论融入实践,既搞好了教学也为产业提供了服务。

4.实现了学生就业的要求,实现了人才的“适销对路”

实施职业学校教、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能在专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