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办企业廉政风险防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浅谈高校校办企业廉政风险防范

刘拓亚

刘拓亚/大连医科大学

【摘要】为了加强高校校办企业的风险防范,先阐述了高校校办企业工作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再从强化高校作为出资人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及监督机制和制定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两方面提出高校校办企业廉政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校办企业;廉政风险;监督

一、廉政风险概述

(一)廉政风险概念

廉政风险,就是实施公共权力的主体产生或发生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可能性。主要是指因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党员干部不能廉洁自律而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的风险。

(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概念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际,针对高校干部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现或正在演化中的腐败问题,采取前期预防、中期控制、后期处置等措施,对预防腐败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的过程。

二、高校校办企业工作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权责不明确,管理者缺少风险意识

目前高校大多数校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由学校任命或聘任产生,学校是其惟一的“老板”。但这个“老板”是抽象的,事实上没有人真正代表学校行使投资者的权力,在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奖惩分配等方面完全取决于厂长或经理个人的工作能力、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另一方面,高校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必须基于市场需求进行决策,其主要经营目标为利润最大化,而高校的目标、工作重心、管理方法与高校企业存在价值取向的差异,凡是重大的经营事项,特别是决策性事项,均由校长办公会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厂长、经理只是形式上的职务,权责不明确,管理者经营缺少风险意识,自然谈不上积极主动性。

(二)监督机制缺失

高校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但常年不开会或者每年仅开一、两次会,导致学校领导不能全面了解高校校办企业的真实情况,难以提出明确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也使治理机构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另外,高校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也缺乏严格的监督。高校对校办企业既未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年度财务报告备案制度和重大经济决策备案审批制度,也没有掌握财务管理的必要信息及手段的专业财务监督人员,导致监督机构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形同虚设。

(三)资金使用效率低

我国高校办企业资金管理的观念很差,实施资金管理的手段及方式也十分落后,很多企业都存在着多头开户这一现象,导致了企业资金管理失去控制,增加了校办企业的投资策随意性,很多校办企业都不顾及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自的能力,进行盲目的投资,这些企业都十分热衷进行新摊的铺设,存在着投资损失严重以及投资失误众多的现象,得企业原本资金紧张这一情况变得更加严峻,资金沉淀现也十分普遍和严重,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占用,高校企业的贷款也是居高不下,说明了其资金的周转十分缓慢,高校校办企业盈利以及信用能力低下。

三、高校校办企业廉政风险防范建议

(一)强化高校作为出资人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及监督机制

(1)建立健全高校作为投资主体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高校要着力构建对校办企业的财务报告机制和财务评价机制,及时了解校办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评价企业的运行绩效和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要建立对校办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备案复核机制,明确校办企业重大财务决策的程序和议事规则、重大财务决策的范围和内容,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监控,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2)建立健全对校办企业的审计监督机制。校办企业审计监督要突破传统的以财务收支为主的模式,重点放在经济资源利用、开发的有效性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上,以单位经营效益审计、管理效率审计及资源配置及环境利用等审计为主要内容;对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不能仅仅满足与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所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而应关注企业投资决策是否可行,能否产生效益,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尤其是对投资的风险性、可行性与效果性的审查。

(3)建立校办企业管理权责分开制度。高校校级领导原则上不得在校办企业中兼职职务,确需兼职的,需要按照干部遴选、考察、委派的程序进行严格考核,同时不得领取薪酬;在企业的事业编制人员也要逐步分开,具体方法为在企业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原则上要将其劳动人事关系转入企业;但考虑到校企的特点,对在企业兼职的学术带头人和由学校委派的管理干部暂时保留事业编制;允许企业为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向学校借调技术、管理骨干;改制时已临近退休的人员则将继续保持事业编制。

(二)制定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要以增强高校校办企业自身抵御财务风险能力为出发点,以综合性、科学性、定量及定性指标相结合为原则,按照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运用具有针对性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制定高校校办企业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以便能对高校校办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进行规范,最终促进高校校办企业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余飞.论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J].黑龙江:现代经济信息杂志社,2006(7).42.

[2]冉茂盛、曹梦菲、薛友丽.高等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基于高校企业集团财务审计的分析[J].江苏省: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社,20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