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县域规划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县域规划创新研究

蔺云松

定远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安徽滁州233200

摘要:主体功能区本身的理念就为了可以更好的去促进县域规划思路的自我创新与发展。并且,帮助县域规划能够从原本的经济导向型、上级指令性转换为多目标综合协调性发展,完成主体功能定位导向以及空间协调等多方面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根据着主体功能自身定位上的不同,重新从基础设施、生态支撑、规划考核等方面重构加强县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主体功能;县域规划;创新研究

引言

就县域本身而言,其除了是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行政单元之外,还是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综合组成部分。也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上的开发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方面的基本载体。可以说,县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结合协调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下,以县域范围为主要部分进行的县域规划,在我国的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属于是起到了一定承上启下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县域规划创新研究除了有助于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之外,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建成。无论是对于经济方面的增长还是对于人口方面的发展以及制度公平方面的有机协调,其对于以上几点而言都是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含义

主体功能区本身,主要其是指根据不同区域内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在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分工的不同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来去专门规划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单元。有关于这一点,它除了是新时期下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创新之外,其内容更是包含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及禁止开发区等四个类型。在这其中,优化开发区主要担负的是承担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功能,而重点开发区主要是发挥出其所具有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大力的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总体而言,主体功能区本身的主要内涵是充分的考虑到了对于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内社会和人需求方面的不同,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发展目标,此也是我国党内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当中所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落实,所以,在未来推动和形成完善主体功能区,并按照主体功能区的理念和想法来进行思路的规划与调整,这对于增强区域内部公共产品的保障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主体功能区本身也是提升区域内乃至于全国范围内综合竞争力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二、整体规划理念方面的转换

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总量的迅速增加,来去遮掩掩盖自然资源方面的衰竭以及环境功能方面的退化所产生的真实发展成本。在当前,我国传统的县域规划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去追求经济方面的增长,在进行分析县城发展的时候,其对于内部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从实际上来说,对于县域方面的规划应该是体现在经济上的增长、空间结构的优化、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上所带来的效益,那么其肯定是无法形成持续和高效发展的长效机制。所以,在当下进行多目标综合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是目前国内进行县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方面的共同要求,也是今后进行县域规划理念的重要转变方向。

三、控制性规划编制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解决方法

依照着我国在2008年颁布实施《城乡规划法》中的相应规定来看,当前,国内对于控制性规划编制方面的不足主要是总规和控规之间的互相衔接不当方面。在进行控制规划的过程中,其内的控制调动十分的频繁,专项规划和控规之间的合作不恰当等等,这些,都是控制制性规划编制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素。那么,想要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点,首先就需要从总规入手,制定完善的总规和控规之间有效的联动机制,并搭建实现刚柔并济的主要控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完善部门联动和协作的联合编制平台,加强对于规划立法和规划标准研究等方面的统筹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去完善对于后续成果审查等环节的把控严格。这样的话,方才能够更好的完善控制性编制当中所存在的不足,更进一步的促进控制性规编制的发展。

四、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飞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对于城市土地的需求正在逐年的提高。在这一点上,就造成了目前国内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标准要求提出了更严格的水准。一般来说,因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大量的占据着优质的耕地。故而在这样的基础上难免会出现城市发展用地与农民耕地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所以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就需要尤为重视和注意这一点。想要更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就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减少盲目的外延扩张,有效的去采取措施控制规划用地的规模大小。在规划的过程中缓解土地的矛盾,在规划方案下既体现出土地的价值,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耕地浪费。只有在这样基础上所实行的城市规划建设才是有效的、完善的城市规划建设。

五、规划体系上的重构

(一)优先开发型

当开始在进行优先开发型县域规划的时,首先需要去对县域范围内原有的经济、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网络式为基础的集约化空间模式。从全面的角度来去综合的评价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根据着资源和人工分布上的不同来制定合理的空间格局布置。

(二)重点开发型

重点开发型县域本身因为具有着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优势,所以,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去依托自身的发展现状之外,还要去积极的整合和分配转移进来的经济和人口,让整体的县域内部空间模式从原本的点一轴模式转换为网络模式。以此,来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限制开发型

限制开发型县域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去以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方面来作为主要的出发点。依照着区域内部的实际现状,来去进行适度的开发,完善的开发。通过对于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和环境容量方面的评价,来去为特色型产业和后续城镇环境方面的改善做好空间引导工作。

(四)禁制开发型

禁制开发型主要是以对于环境保护的规划为主,在原有的环境保护基础上,其弱化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以生态服务均等化为原则,重视对于县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有效评估。

六、县域规划的创新

创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去完善分类指导的具体政策体系,按照不同区域内部的主体功能定位,来构建更加有效的分类政策体系。健全和完善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可否认的是,成熟健全的立法体系能够有效的去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方面的力度。加强对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毕竟公众的参与能够让县域规划的工作者从原有的技术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公共领域,此项可以有效的防止县域规划过程中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

结语: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县域规划创新研究不仅仅是未来发展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更是促进县域内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手段和方式,完善的运用主体功能区模式,对于县域自身的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一定要选用合理恰当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框架[J].胡云锋,曾澜,李军,刘纪远.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4)

[2]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丁四保.地理科学.2009(04)

[3]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J].张明东,陆玉麒.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03)

[4]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J].方忠权,丁四保.地理科学.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