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利用“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安玉泉

陕西省略阳县何家岩初级中学安玉泉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力图将学生从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教材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前,我依据略阳县教研室实验技能大赛获奖的一个演示实例,给学生做了如下演示:将一烧瓶内盛少许水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当有水蒸汽气冒出时,停止加热,迅速将干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过一会儿就会出现奇特现象,气球先是鼓起来,然后又瘪下去,同时进入瓶内又鼓起来紧贴烧瓶内壁,学生一下子惊呆了,并感到十分奇异。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会进入瓶内并鼓起来?经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力量只有来自空气,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出明确答案,这就是大气压的作用,并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

在学完“大气压强”后,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打吊针时,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发现:①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②药瓶要吊在高处。③如果输液瓶吊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④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笔者作了高度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兴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答案,然后进行组间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内容时,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只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一样。(利用电子白板在此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

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教材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还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减负”的新形势下,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作品,笔者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奖,过后笔者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对于课外教学这一块,笔者也丝毫没有放松。我就利用平日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在网上给自己安了家,利用微博与学生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学生的“爱盲目上网”改为“上网有去处,上网有所得”,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当然,这就更加要求内容要充实、形式要丰富多彩,还要能在“留言版”内能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