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48例临床体会

/ 1

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48例临床体会

邓克新张远林

邓克新张远林(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医院湖南张家界427400)

【中图分类号】R25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384-02

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4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性21例,女性27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1-2年的23例,2-5年的14例,5-10年的11例。

2治疗方法

基本方药:黄芪30g,当归15g,党参15g,熟地15g,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5g,天麻15g,菊花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若兼阴虚阳亢者去黄芪、党参、当归、白术加生地20g,丹皮12g,石决明30g,双勾15g,珍珠母30g,龟板15g,别甲;兼湿困中焦腹胀纳呆者去黄芪、熟地加厚朴29g,苍术12g,苡米30g,陈皮10g,白蔻10g,炒扁豆20g,砂仁10g,焦三仙各15g;兼湿浊中阻法夏10g,陈皮10g,石菖蒲12g;兼心悸、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g,炙远志12g,龙眼肉15g,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30g;兼肾虚腰酸软者加炒杜仲15g,淮牛膝15g,枣皮15g,北枸杞15g。

3治疗结果

本组48例经用本方治疗后随访观察,痊愈(临床症状消除)35例,占72.9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11例,占22.91%;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占4.17%;总有效率达95.83%。

4典型病例

廖某,58岁,农民,1998年8月25日就诊。患者自诉头晕、目眩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5年余。患者5年前因劳倦与思虑过度、不思饮食等原因而引起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始则患者尚能支持,而后其症状逐渐加重,头晕旋转、眼前发里、神疲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经当地诊所输液与中药治疗后其症状逐缓解,但未祛除病根,尔后发作较频。患者苦于不能根治故前来我院门诊,请余诊治,接诊时,患者自诉:头晕眼花、旋转不定,如坐车船,不能站力。胸脘不适,恶心呕吐,心慌、失眠、多梦、精神疲倦,不思饮食。查:面色白,唇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中医诊断:眩晕。辩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亏损,清阳不升,胃失和降之证。治拟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补虚定眩。处方:用自拟定眩汤加减:黄芪30g,熟地15g,党参15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5g,天麻15g,白术15g,菊花15g,龙眼肉15g,炙甘草10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陈皮10g,丹参30g,生姜3片,焦三仙各15g,7剂水煎,1日1剂,早晚分服,药服完前来复诊,恶心呕吐已止,头晕目眩,心慌、失眠、多梦减轻,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均有所好转,舌质转淡红,舌边未见齿痕,脉象已和缓。因药中病所,继上方去生姜、焦三仙再进10剂,诸症悉平,安然无恙。后经随访很少复发。

5体会

眩晕症属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多端,易反复发作,在治疗上亦较为棘手。本人在临床中自创《定眩汤》随症加减运用于各种类型的治疗均取得可靠疗效。现就上述病案作一剖析。该证型眩晕是因思虑劳累过度,或久病不愈损及脾胃,致使气血生化乏原所致气血双亏,因脑为髓海,又为精明之府,气虚则清阳不展,血亏则髓海失充,故头晕、眼花,眩晕不止。故用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白术、党参、丹参补益气血,天麻、菊花均属补脑祛风要药,故用以定眩而止头晕;气血亏虚,心失其所养,致使心神不宁则见心慌、失眠、多梦,故用当归、龙眼肉、柏子仁、茯苓、炙远志、炒枣仁、炙甘草以养心安神;血虚则失其滋养,气虚则失其温运,故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唇甲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之症,故用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白术、陈皮、炙生草益气补血健脾;脾胃同居中焦,脾土虚致使胃气亦弱,从而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失和,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故用法夏、茯苓、陈皮、生姜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综观所治,益气补血以补脑定眩养心;健脾助运以促使生化之原;健运中焦以和调五脏;然而脾胃功能强健,气血生化有原,气血旺,髓海充,故眩晕诸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