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祛痰活血法对促进脑出血神经功能恢复及干预血浆CRP、IL-6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通腑祛痰活血法对促进脑出血神经功能恢复及干预血浆CRP、IL-6的临床研究

孙献军

(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55000)

【摘要】目的:分析通腑祛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通腑祛痰活血法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相关机制。方法:对100例确诊为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对血浆CRP、IL-6干预评价。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2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结论:通腑祛痰活血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较单一运用西医治疗中风,肢体功能恢复快,疗效较满意,血浆CRP、IL-6较早下降,且IL-6可持续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脑功能。

【关键词】通腑祛痰活血法;急性脑出血;CRP、IL-6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45(2016)-08-055-02

出血性中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血粘度增高等,使脑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其中以脑出血多见。其中疾病早期过程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期蛋白,CRP的合成与致炎症性细胞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水平升高是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生化指标,它与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日益受到重视。IL-6是一种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出血性中风严重威胁着人身健康与生活质量,单一的西医治疗难以令人满意,我院2006~2009年间采用通腑祛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1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患者10O例均为住院患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8~79岁,平均(57±719)岁;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9~78岁,平均(56±418)岁。所有患者均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血管疾病分类和诊断要点为标准[1]。同时排除肿瘤、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及血液系统疾病。11例为脑出血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同上),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5~78岁,平均(68±9)岁。两组性别、年龄、危险因子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纤颤;严重感染,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障碍者;用过抗血小板、抗凝及降纤溶栓药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基础治疗: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用20%甘露醇125-250毫升,快速静滴,每6-12小时给药一次,持续3-5天;稳定血压,血压超过200/110毫米汞柱时,给口服卡托普利25毫克,Tid;预防或控制感染,选用青霉素360-480万单位,静滴,Bid;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液体量维持在1500-2000毫升。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于入院第1天开始口服中药“星蒌承气汤”加减方(组方:全瓜蒌10g,胆南星12g,石菖蒲15g,芒硝6-10g全虫吞服10g,丹参15g,郁金10g、枳实10g、水蛭10g吞服、牛膝10g,大黄3-6g)1天1剂,两次煎汁400ml,分2次服,可根据兼症(兼头晕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如舌质转红而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阴液内耗,可加鲜生地、沙参、麦冬;兼气虚者可加入黄芪、党参、太子参;风邪重者加天麻、钩藤、牛膝)适当加减,并使大便控制在每日1-2次,便质软而不溏。同样治疗15天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3.标本采集

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ml,标本室温放置,凝固后2000r/min离心10min,留取上清液,冻存于-20℃冰箱待测。24h内所测C-反应蛋白水平为CRP(1);3d后检测值为CRP(2);7d后检测值为CRP(3)。24h内所测IL-6水平为IL-6(1)1;3d后检测值为IL-6(2);7d后检测值为IL-6(3)。

3.1检测方法IL-6和CRP浓度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公司,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3.2其他指标测定测定全部患者的血清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DL-CHO)、空腹血糖(FBG)。

3.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采用SPSS12.10,统计软件包,组间数据显著性差异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4.治疗结果

4.1一般情况研究各组患者的监测情况见表1。

注: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2表2显示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实验指标(CRP、IL-6)相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前两组各实验指标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后3天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后3天各实验指标无明显改善;对照组治疗后10天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后10天各实验指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3天、治疗后10天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各实验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治疗后3天、治疗后10天与同期对照组相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各实验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10天对照组IL-6水平下降更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可使IL-6水平稳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见表2。

5.讨论

本病中医学认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标实主要是肝阳上亢,风火相煽,痰浊壅盛,瘀血内阻[2]。

因此中风急性期虽有本虚,然侧重标实,标实以瘀血、痰浊、腑实为主,具有可通下指征。王永炎等认为,中风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毒之来源,因于脏腑虚损,阴阳失衡,内风丛起,风火上扰,鼓荡气血,气逆血乱,上冲于脑,或风火夹内生瘀血、痰浊上犯于脑,交结阻于脑络等,终致脑络失和而壅滞,则毒邪内生,“毒损脑络”应当是中风病发病和损害的最直接病机。因此,解毒以祛除痰瘀等损害因素,通腑使毒从肠道而出,活血以畅通气血的渗灌,从而恢复脑神的正常功能,是中风病治疗的核心环节。现代医学对于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经证实,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毒性氧自由基、花生四烯酸、炎性介质等物质及酸中毒、钙离子超载等是引起一系列缺血性脑神经元损伤的关键[3]。上述毒性病理产物均可以看成是中医学所称的“毒邪”,其在中风病病机演变中形成的“内生毒邪”常常直接影响中风病的病机变化、预后和转归。另一方面,由于中风病病势暴急,具有血瘀脑络、升降逆乱、腑气不通等病机特点,中风病急性期腑气不通具有普遍性,在中风病病机变化中亦起到重要作用[4]。脑出血局部产生的CRP与IL-6可能通过使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多并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表达,进而使NO合成增多,再通过刺激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自由基释放增加以及其它多种途径产生系列神经毒性。其中炎症敏感性指标C反应蛋(CRP)是由炎症或组织损伤产生的非特异的急性时相反应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研究证实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结果导致CRP升高,CRP参与了脑出血急性期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抗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以作为评价早期病情转归的指标。同时越来越多的体外数据表明,病理水平的CRP能够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分泌一系列的致炎分子。这些分子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不同阶段[5]。

IL-6是一种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由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产生,在脑组织中产生IL-6的细胞是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IL-6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对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6]。

通腑祛痰活血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较单一运用西医治疗中风,肢体功能恢复快,疗效较满意,血浆CRP、IL-6较早下降,且IL-6可持续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脑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维金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62-64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78-279

[3]赵建国脑梗死[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10-11

[4]李清涛王永炎等“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卷1期1-6

[5]熊勇,谭利民.脑出血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205

[6]杨巧莲和姬苓急性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血清白介素6含量及周围血白细胞动态变化的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第2期第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