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8号台风“电母”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1608号台风“电母”小析

陈静1

陈静1

(米易县气象局四川攀枝花617200)

摘要:2016年第8号台风“电母”于8月18日08时在广东西部近海生成,“电母”生成后一路向西移,路径较稳定。本文主要从副高位置、高空环流、动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防城港市实况降水比预报降水偏少原因。

关键词:路径;副高位置;卫星云图;动力条件;水汽条件

1台风“电母”影响概况

1.1“电母”路径情况

2016年第8号台风“电母”于8月18日08时在广东西部近海生成,于18日15时40分在广东湛江雷州市东里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米/秒),18时以同样强度进入北部湾以后,一路西行,19日13时50分以强热带风暴级别在越南海防市沿海二次登陆,登陆后继续西行并减弱,19日23时对其停止编号。

1.2降雨实况及受灾情况

受台风“电母”环流影响,18日08时到20日08时防城港雨量超过250毫米有1个自动站,100到250毫米有12个自动站,50到100毫米有33个自动站,最大降雨出现在防城天马岭,过程雨量256.8毫米。此次降雨集中在两个时段:第一时段18日16~21时;第二个时段19日09~20时。沿海地区出现阵风9~10级,近海白须公礁出现12级的大风(32.9m/s)。防城港市受灾人口2585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25公顷,转移人口7505人,倒塌房屋9间,没有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总损失3179万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85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301万元,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1993万元。

2移动路径特点分析

台风“电母”移动路径稳定,500hPa副高位置偏北是“电母”路径稳定西移的关键。台风生成到登陆减弱消失,500hPa副高稳定在偏北并逐渐增强南压。由图1可知,18日08时副高脊线位于32°N,588线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狭长片区,副高和台风之间偏东气流较弱,台风在自身内力作用下向偏西移动。18日20时副高增强并南压,脊线位于30.5°N,588线范围扩大到长江中下游以南,副高与台风之间东北引导气流增强,强于东南引导气流,导致18日中午到夜间台风路径折向西南方向;19日副高范围加大,588线向南扩大,在偏西气流引导下台风路径稳定偏西。

图118日08时、18日20时、19日08时和19日20时500hPa环流形势场

2.1副高位置偏北

副高位置偏北使得台风和副高之间盛行偏东气流,无法向台风北侧输送来自海上的充分水汽和能力。副高内部稳定下沉气流抑制台风北侧上升运动,不利于台风北侧对流云系发展。副高带状分布在偏北地区阻碍西风槽向南发展,使槽以东移北收为主,阻碍冷空气南下,我市降水机制减弱。

2.2高层辐散较弱,抽吸作用不明显

台风影响防城港市过程中,200hPa高空急流位置偏北,在43°N附近,急流南侧是广阔分流辐散区,但是分流辐散区并没有覆盖我市,我市上空仍然是气旋性环流或低压倒槽影响。高空没有建立辐散区,抽吸作用不明显,持续上升气流无法建立,造成我市降雨比预报偏少。

2.3台风云系主要集中在台风南侧是造成降水比预报偏少的直接原因

台风刚命名时,台风云系分为3大块。第1块是台风本体云系,主要集中在台风南侧西南气流中,北方北侧东北气流控制中为少云区。第2块是台风东侧云系,主要分布在台风东侧外围偏南气流中,且由于北侧偏东气流阻挡无法向北侧广东内陆发展,而是随着台风西移而向西发展。第3块云系是台风西侧云系,这块云系发展最强盛,从云图看浓密厚实,范围覆盖完整个背部湾和海南岛且主要分布在我市以南,由台风西侧偏北和西南气流共同形成,随着台风西移而南退减弱,没有给我市带来强降水。

随着台风的继续西移,台风南侧本体云系被偏南气流卷上来影响粤西内陆沿海地区并继续西移动,成为新的台风西侧云团,从18日16时到21时,该云团继续西移影响我市,造成此次过程我市第一个时段降水,而此时台风南侧本体云系继续强盛发展但只影响偏南地区。18日21时以后,西侧云团继续西移,我市第一时段降水结束。

19日09时后,台风继续西移到我市西南地区,我市位于台风东北侧偏南气流控制,并受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的辐合影响,不断有云系北上发展影响我市,造成我市第二个时段降水,这个时段也是台风影响过程中降水最强时段,全市出现大到暴雨,暴雨量级降水主要集中在十万大山及其偏南迎风坡一带。

19日20时后,随着台风登陆减弱,影响我市云系也逐渐减弱,防城港降水基本结束。

2.4动力条件

18日20时前,防城港附近400hPa以下是辐合区,400hPa以上是辐散区,辐合区和辐散区都不是很强,最大辐合值是33,且主要集中在850hPa以下和18日08时。18日20时以后,我市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机制被截断,850hPa以下是辐合区,850百帕到400百帕是辐散区,400-200hPa是辐合区,200hPa以上是辐散区,这种结构不利于湿热水汽上升运动的发展,造成我市降水偏少。

2.5水汽条件

从水汽通量空间分布可看出,在21°N以北及其19°N以南,从低层850hPa到中高层400hPa均是水汽通量大值区,水汽输送比较强盛,但是在20°N,为一个水汽通量低值区,表明从南面输送进我市水汽通道被截断,无法为持续性暴雨提供有力水汽条件。

从我市水汽通量散度随时间变化分析发现,18-19日我市水汽通量辐合区主要在850hPa以下层次,辐合区比较浅薄。只有19日08时前后辐合区比较深厚,但是持续时间比较短,无法为我市暴雨提供持续的充足水汽条件。

3过程总结

①500hPa副高位置偏北是台风“电母”路径稳定西移的关键。

②副高位置偏北、高层辐散较弱,抽吸作用不明显、台风云系集中在台风南侧等造成我市降雨比预报偏少。

③台风过程中始终未建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于降水机制,未形成持续性强降雨。

④汽输送条件不利于持续性强降水形成。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静(1988-),女,汉,四川内江威远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地面测报及天气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