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层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层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

壮文军

(常州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江苏常州213003)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层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4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5.83(23/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进食时间、术后达到全量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成功率高,明显改善围手术期状况,不良反应低。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腹腔镜;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176-02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小儿消化系统畸形疾病之一,是小儿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患儿常于出生14d~21d后出现幽门狭窄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甚至发生器官衰竭而死亡[1]。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存在手术不良反应大等,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小儿外科中的应用和发展,该手术也被越来越多的患儿家属所接受[2]。并且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不良反应轻等优点。本次常州市儿童医院应用腹腔镜技术开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常州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4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4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断标准符合《儿科学》(第八版)的诊断标准:患儿出生后饮食较好,在14~21d后出现呕吐症状,呈现喷射性的呕吐,而体重指数逐渐增加;患儿的右上腹触摸到椭圆形包块,胃肠蠕动波增强,辅助检查显示,超声或者上消化道造影可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开术,对照组在常规开腹下实施手术。观察组中患儿男12例,女8例,年龄26~56(44.15±1.56)d,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5~54(43.15±1.48)d,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知情选择。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全麻,全麻时采用气管插管。其中研究组患儿在脐部做一个5mm的切口,然后在切口处放入5mm的Trocar,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气腹,通过插入的Trocar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下实施幽门肌层切开术,采用无损的伤抓钳从右上腹切口进入抓住十二指肠,然后取电钩从患儿的左上腹部后沿着十二指肠按照胃的纵行方向切口肥厚性幽门狭窄局部的幽门部肌层,采用普通分离钳进行钝性分离,直至幽门部肌肉层分离到黏膜层至黏膜完全膨出为止,注意防止黏膜的损伤。检查黏膜有无破损,从胃管注入空气进行检查,如无黏膜破损,可以解除气腹,取出手术的器械然后缝合关闭手术切口。对照组在麻醉后,手术者直接从右上腹取横切口,切口大小约3.0cm逐层分离,采用无损伤抓钳将幽门部拉出切口处,用电刀沿着胃纵行线方向逐层切口幽门肌层,直至幽门黏膜完全膨出为止。然后从胃管注入空气检查黏膜有无破损,再逐渐逐层关闭手术切口。两组患儿手术后6小时开始喂养葡萄糖水,于24小时后逐渐进行母乳喂养或者喂养婴儿奶粉。

1.2.2研究指标主要包括围手术期指标如手术时间、进食时间、术后达到全量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切口感染、切口疝、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者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个小样本的t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进食时间、术后达到全量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围手术期的比较

3.讨论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congenitalhypertrophicpyloricstenosis,CHPS)新生儿刚出生后发生的幽门肌增生、肥厚,导致幽门管道狭窄引起机械性幽门梗阻症状,通常表现为在出后的14~21d左右反复出现喷射性的呕吐症状,随着病程逐渐加重,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体内电解质水平紊乱、感染性疾病等症状和体征,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出现患儿的死亡,该病的病死率据报道达到1/万左右[3]。该病在消化道畸形疾病中发病率占首位,在新生儿出生缺陷疾病中占第3位,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主要依靠手术治疗,有报道认为示阿托品药物序贯疗法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治疗成功率达88.9%,但较手术的治疗率相比还是较低,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中主要采用幽门肌层切开术。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腹腔镜下幽门肌层切开术患儿手术成功率为95.83(23/24),与开腹手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略有延迟外,进食时间、术后达到全量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明显了改善了围手术期的状况,与李晓泳[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腹腔镜下开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少,发生切口感染等风险低,与蔡本龙等[5-6]报道一致。

常规下开腹开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虽然手术的费用低,但是对患儿的创伤较大,发生感染或者反复呕吐等并发症较多,预后时间延长,给患儿家属增加了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而腹腔镜下开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成功率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利于患儿的手术后康复。总之,腹腔镜下开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以改善围手术期状况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晨,朱鸿喜,明葛东,等.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17,30(1):40-42.

[2]刘辉,钟斌,刘红芳,等.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62例[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4,13(6):519-520.

[3]董贺龙,马海峰,李春雷.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79例[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4,16(2):76-78.

[4]李晓泳.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9(2):138-140.

[5]蔡本龙,张又祥,CaiBenlong,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43(3):201-203.

[6]杨文峰,郭浩,贺雷,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消化道造影和超声的影像特征[J].医学综述,2016,22(16)?:3250-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