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体表测量PICC导管置入长度方法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两种体表测量PICC导管置入长度方法的比较

王佳

王佳(四川省人民医院610072)

【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125-02

【摘要】目的探讨PICC导管置入长度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0例拟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40例。两组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90度。A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加5cm的体外测量法,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胸骨上窝加3cm体外测量法,置管成功后,予胸部X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置管长度末端定位。结果B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安全率显著高于A组,A、B两组测得置管长度与实际置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B组采用的体外测量法测量准确,可提高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

【关键词】PICC置管体表测量法置管长度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简称PICC)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解决了长期静脉用药、输注刺激性药物导致外渗、组织坏死等问题。PICC导管置入长度至今未明确规定,临床以对患者体表的外测量的方法来确定,置管达测量长度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2012年10月-12月,我院采用两种体表测量方法,即PICC置管测量长度为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加5cm和穿刺点到胸骨上窝再加4cm。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前者方法实际导管尖端在X片示T7-T9,后者示导管尖端位于T6-T7,具体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行PICC置管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40~60岁。乳腺癌15例、鼻咽癌5例、肺癌10例、直肠癌10、结肠癌10例、胃癌20例,白血病10,均需要输入化疗药物或长期补液,均在B超引导下行MSTPICC置管术,穿刺点选择右侧肘上3横指处贵要静脉,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血管状况、置管肢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测量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外展手臂90度。A组采用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加5cm的外测量法,B组采用穿刺点至胸骨上窝再加3cm的外测量法。每例测量3次取平均值,由同一名操作者置管,确定置管长度后,置管达测量长度后行胸部X线摄片(简称胸片)定位。

1.2.2评价方法观察导管位置并测量置管长度。置管后根据胸片了解导管末端位置,若胸片示PICC导管末端过深,可根据患者的胸片调节PICC导管长度。若胸片示PICC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为置管成功。

2结果

2.1两组根据体表测得置管长度置管后胸片显影末端位置见表1。

表1两组根据体表测量法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

组别例数胸片示导管末端位置

A组40T7-T9

B组40T7

3讨论

PICC导管是经肘上血管穿刺置入到上腔静脉,目前临床上只能根据体表外测量来确定置管置入长度。研究表明,置管长度过短、未到上腔静脉容易发生化学性静脉炎,这是因为血流量不够大,不足以充分稀释化疗药物导致[1]。置管长度过深,甚至可能进入到右心房,引起患者胸闷、心悸[2],甚至心律失常[3]。因此,测量长度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上腔静脉是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后方由两侧的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行,至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注入右心房。根据上腔静脉的解剖位置,A、B两组测量长度都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B组采用的外测量法容易定位,胸骨上窝体表定位明显,比较准确,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达99.45%;运用此外测量法置管比较安全。采用A组外测量法测得的实际置管长度过深,导管末端常位于T8-T9甚至插入右心房,少数患者出现不适感,在临床运用时根据胸片结果外退1-2cm。

参考文献

[1]袁玲,叶惠华,叶明枝,等.肿瘤患者PICC插管未到位所致并发症[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2):178-179.

[2]周和清,扬蓓.PICC的X线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5):2009-2010.

[3]陈向荣,王晓娅,倪柳琴,等.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症原因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11):84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