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土建筑研究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现代生土建筑研究与应用

仉明坤张延朋朱少瑞周元成

仉明坤张延朋朱少瑞周元成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生土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鉴于生土建筑的优点,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正在对生土建筑经行深入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生土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在激烈的城市化进程中,生土建筑是否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如何发展应用生土建筑,将生土建筑与现代化社会有效的融合,将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生土建筑;生土材料;研究现状;发展应用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迅速恶化、能源面临枯竭。生土建筑作为一种低耗能的结构形式,应当受到发展与重视,将传统的生土建筑结构设计艺术化;建造技术现代化;与环境、科技、人文相融合;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生土建筑发展现状

1.1生土结构特点

生土建筑结构大致分为三类:掩土结构(洞穴)、夯土结构、土坯结构。生土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

(1)结构稳定性:土具有一定的粘聚性,经过对土的性能改造,可以建造多层建筑。

(2)施工简便性:不需要借助大型的施工设备。

(3)取材方便性:可以就地取材,材料单一,备料方便。

(4)环保性:取材过程、施工过程、拆除过程没有太多了污染,材料拆除后可以继续使用。

(5)保温性:有良好的蓄热能力,能够有效的保证冬暖夏凉。

(6)经济性:人、材、机需求简单,施工快,成本低。

于此同时,生土结构的缺点也对其发展造成了阻碍,主要有:

(1)造型简单、美观性不强、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2)强度低、抗震性能差、耐久性能差、建造高度受到限制。

(3)人们对新型建筑的追求逐步提高、对生土建筑认可度降低。

(4)相关设计人员少、施工技术规范不健全、缺乏监督。

(5)缺乏对生土构件标准化的生产加工企业。

1.2国内外生土结构发展现状

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建筑了各种生土建筑,距今6000年半坡遗址中的半穴居,穴居和地面建筑都采用生土作为建筑材料。从4000年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已出现了夯土建造的城墙、台基和墙壁。

美国在生土建筑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规范,对于生土的选用、生土构件的制作、从业人员的标准,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都在生土建筑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中法国工程师提出了pise技术,即用生土、水泥、砂石料经过搅拌后,作为流塑题进行浇筑,并配以相应的钢筋,大大提高了生土结构的稳定性,有力的增强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从整体来说,目前国内的生土建筑发展受到了限制,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决定了人们向城市化模式发展,大量应用钢筋水泥,不仅仅造成能源的消耗,也对环境造成污染,也给建造者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于生土建筑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2原有生土建筑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墙体容易开裂;易受风蚀、雨蚀;易受蛇、鼠打洞;外观造型品质差;使用功能低(主要用于住宅)。如下图:

图1(中国农村地区典型生土结构住房)

从上图可以明显的看出,传统的生土结构无非与木、砖、石、瓦组合而成,造型单一,功能简单,已经无法满足现状社会人们的高水平生活需求,而这样的生土建筑在中国的农村依旧普遍存在。按照其承重体系来看,有土墙承重体系、木架承重体系与混合承重体系,不论哪种承重体系都有自己的弊端,其抗震性与耐久性都很低。

3新型生土民居建筑展望

新型生土民居建筑的改革工作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优化组合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的构造,要兼顾当地气候、地形、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要素,还要兼顾地域文化、传统风俗、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习惯等等社会因素。所以,构件一套符合当地特色的生土民居建筑必须要考虑以上因素。

3.1生土材料性能改造与生土构建模块化

土大致分为四类(一类为松软土、二类普通土、三类坚土、四类砂砾坚土),前三类土都适合用来建筑生土建筑,虽然都有一定的粘聚性,但是强度与钢筋混凝土相比,相差甚远。为了提高生土建筑结构的结构强度,加强抗震能力,我们必须对生土材料进行改造。法国的“国际生土建筑研究和应用中心”(CARTerre-ENSAG)于上个世纪70年代对生土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夯土墙为例,根据土质条件,添加一定比例的石子和细砂,并配以钢丝网,可以大大提高其强度。有些国家已经开发出了生土固化剂,对于生土粘聚性有很大的提高,中国目前也有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节省成本,也可以在生土中添加竹木纤维材料,增强整体性。

制定相关标准,对构建的规格做出统一的规定,利于某些构建进行工厂模块化生产,也有利于促进生土施工工具的统一性,经过模具的简单加工,便可以生产出规格统一的构件,然后可以进行组合拼装。

3.2.1承重体系的现代化

中国的生土建筑设计单一,缺乏现代化风格,人们追求的热度不高。生土民居建筑首先要满足安全性的要求,为了提高抗震能力,保证结构的整体强度,可以融入一定的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结构,如加混凝土构造柱、肋等技术,一是采用夯土墙、圈梁、构造柱、现浇板组合成新型夯土建筑;二是在生土中加入固化剂,与砂石料、钢丝网构成新的夯土墙承重体系;三是采用钢桁架、钢檩代替原有的木桁架结构,不做吊顶时,为了满足美观性,可以钢桁架外包仿木建材。

3.2.2外观设计现代化

一个好的建筑受限吸引人的是它的外在美,其次才是内在美,所以造型的设计决定了人们对生土建筑的认可度。

图2(美国现代化夯土别墅)

4结语

当今生土建筑的发展已经在国际上得到重新的研究与发展。我国虽然于1980年创立了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而且有不少科研院所也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且新型生土建筑项目没有进行大量的推广工作,一些地方依然沿用以前的建筑模式。所以,必须与国际生土建筑接轨,应用新的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国际管理方法、结合中国特色文化,将中国的生土建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高们对于生土建筑的认知度,对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沛钦,郑山锁,柴俊,曾磊,彭春华,郑捷.走向生土建筑结构[J].工业建筑,2008,(3):101-105

[2]王军,吕东军.走向生土建筑的未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6):147-149

[3]侯继尧.国外生土建筑札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0,(4):153-160

第一作者:仉明坤,男,(1988-),山东寿光人,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

第二作者:张延朋,男,(1992-),山东济宁人,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第三作者:朱少瑞,男,(1990-),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第四作者:周元成,男,(1990-),山东菏泽人,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桥梁与隧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