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

韩文军

韩文军河北省平山县岗南中学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心理学的实践证明,兴趣对认识起着积极的组织作用,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直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初中生一般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兴趣广泛,但是兴趣不专一、不持久。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这咱表现更加突出:兴趣来了,认真听课,认真作业;兴趣没了,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作业马虎,成绩下降。在数学过程中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问题。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粗浅体会。

一、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满怀工作热情以及对学生挚热的爱,师爱生,生敬师,师生感情好,学生喜欢你,那么,“爱屋及乌”,学生就愿上你的课,从而很自然的会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多方面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关心、亲切学生,尊重学生,力求教学民主,让学生较少产生心理压力与畏惧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教人,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注意制定渐近式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种期望,是学生对学习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都是有目标的。在新学期伊始,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认真回顾、总结,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制定出本学期全班数学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再指导学生制定出个人学习目标。学生的目标要结合自己实际水平,并能与全班数学教学目标相吻合。教师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和能力,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各类学生,还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帮助指导学生制订数学学习目标时,更要教育学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能力的培养都只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在开学初就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就有目的,更能主动性。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不合实际的学生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对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即时予于解决,确保目标得以实现。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教师要想在45分钟的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学到新知识,就必须想方设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分组学习

为了充分发扬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学生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我把全班学生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上课时经常以个人代表小组的方式进行评比、竞赛,并给予优胜奖励。

2、参与意识

每堂课都要尽可能地让更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教育家说过,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惟一标准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活泼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向学生提问、演示、讨论及向教师提问等。在培养学生参与激情时,要适当考虑全面,要按照顺序进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能力训练

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能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更重要的任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教师应当加强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数学知识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应用。例如,在讲《相似形性质》这一节时,我带学生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拿着一支刻度尺立在旗杆旁,然后量出地面上旗杆与刻度尺投影长度,再让学生自己计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达到数学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巧设揭题问题情境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在导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每堂课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等,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例如,教学“同类项”时,可在课前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认真观察超市里的商品的摆放规律。课堂上首先就这一问题与学生对话,具体操作如下:

师: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呢?

生1:按一定规律分门别类进行摆放。

师: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请谈谈你的体会。

生2:顾客在寻找商品时比较方便。

生3:也便于商家摆放商品和掌握商品的销售情况。

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能使问题的叙述和操作过程大大简化。

(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内容为:把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然后与学生进行对话。)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卡片上的这句话?

生4:物以类聚(此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在整式中“物以类聚”吧。

五、巧设阶段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每个达成目标,创设一系列小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如教学“方程”引入新知时,可设置如下问题:①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②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③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左边和右边重量的关系吗?④式子中能不能含有求知数?⑤如果含有求知数,那么这种式子又称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天平、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

六、巧设发散式问题情境

最有魅力的数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教学中,可以就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操作、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设计下列题目:七年级某电子拼图小组需要花钱买一些材料,如果每人付15元,那么多了4元;如果每人付13元,还少6元,请你根据以上情境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并列方程进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