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竞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从小做起、从教育抓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知识积累为主,以能力培养为辅。作为过分强调知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在当今社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角色转换。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的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的身份,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2.教师对学生态度的转变。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教师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我们教师的上帝,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课堂当成是教师主宰的课堂,在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是值得期待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3.教师教学过程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二、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应采用如下方法: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三、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机会,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尝试实施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疑,使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争强好胜、自信等心理要细心观察,予以保护、引导;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要给以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扩大学生的创新视野,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

[2]显莲英,《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3]夏时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数学;

[4]李影兰,《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陈全明,《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