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语文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刘艳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第八小学山东淄博255084

摘要:教材并不是惟一的载体,而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资源做出整合,以便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如何研究和处理教材。能否创造性地使用、呈现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新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教师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具有开放的、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对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超越教材,大胆取舍,求同存异。但二者最终都要遵循编者的意图,落实基本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后者。根据在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发现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多是由于兴趣自然生成的。有的兴趣高,不待老师讲解课文,早就阅读过了,再来学习如同嚼蜡,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开这种现象,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超越教材的创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中所蕴涵的创新意识。

二,拓展教材知识,挖掘教材潜藏的内在信息

教师要拓展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是开放而多样的等等。就是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要会扩展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具体的形象丰满的立体图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阅读教材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深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并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三,依据学生情况灵活使用教材

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对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状况要及时把握,及时依据学生情况调整教材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现代的孩子既多样化又大距离,课堂上教师无论作多么精心的设计和引导,都很难把所有的学生都拴在同一条思路上。这就需要我们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作重要的、可利用的生成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四,根据教学情境使用教材

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设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的,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如果不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处理教材,而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属传统教学。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产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五,依据教材,拓展阅读,扩大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自”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让孩子们在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

此外,将文本的相关资料引入课本。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总之,不管采用的是哪种办法,其原则就是要适合文本情境特点,创设较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广强主编《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韩辉、夏永庚、周扬编著《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艳(1987-0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工作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第八小学,大学本科,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