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李少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保定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李少涵

李少涵蔡丽陈世杰朱博高寒

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北医科大学

摘要:摘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和行为方式等暴露因素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一般无传染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性病及其所引发的相关疾病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是我国致死、致残的首位因素,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保定市人口结构复杂、人口数量多。文章从保定市慢性病现状分析并讨论慢性病的综合防控。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0引言

健康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只有有效地预防疾病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真正的健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群的疾病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慢性病作为引发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积极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削弱其致死致残的可能,从根本上防控慢性病无疑是眼前的当务之急。预防慢性病、降低慢性病致残致死是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我市慢性病流行现状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保定市6个区(县)246人,以入户填写调查问卷方式询问被调查者慢性病患病状况,分析样本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及疾病构成。结果显示保定城乡居民慢性病总患病率为15.964%,城市患病率目前高于农村,女性略高于男性。患病率最高的前4位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疾病、消化系疾病、呼吸系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有研究表明慢性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近年来,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升高,不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而且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干扰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2]。下面主要从慢性病的三间分布情况对其流行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

1.1人群分布

预调查发现慢性病在保定市地区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有些慢性病过去以老年人发病为主,但近些年发病年龄有所年轻化趋势。不同的慢性病在性别间呈现不同的发病趋势,高血压、糖尿病在不同性别间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女性随年龄增加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增加,男性则减少,可能与居民长期食用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及女性体内激素有关[3]。

1.2地区分布

在城乡分布之间,虽然现阶段仍是城市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于农村,但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长,农村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更需要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加强,从根本上降低其趋势以进一步降低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发病率。

1.3时间分布

我国慢性病发病和患病情况是“发展迅速,形势严峻”。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村慢性病的增长率过高,有关研究观察发现农村地区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在死因中顺位上升[4]。但各种肿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不同。

通过对保定市地区慢性病流行情况的认识,如何减缓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加强对农村地区进行慢性病的防控已刻不容缓。

2非传染性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根据慢性病特点,采取以社区为中心,针对高危人群和病患,实施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2.1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根本,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社区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等的健康教育宣传,防病于未然,推迟或降低慢性病的发生。

2.1.1卫生部门开展健康教育宣讲,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由政府提供政策与经济方面的支持,以社区为基础,呼吁社会各方面参与,通过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等方法,在社区人群中开展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活动。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主要思想广泛宣传合理膳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等健康科普知识,规范慢性病防治。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根据不同人群展开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宣传。

2.1.2社区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

以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健康四大基石”。培养社区居民树立预防观念,依靠基石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做到“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坚持每天有规律、达到足够时间和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适当运用传统养生健身法。增强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2.2二级预防

通过社区普查、筛检、定期健康体检等方法,使慢性病能够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2.2.1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的分级诊疗,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发现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及时对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指导。

2.2.2

提高诊疗服务质量。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加强慢性病诊疗服务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使用科学规范现代化的诊治技术,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控制并发症,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复发。推广应用癌症个体化规范治疗方案,降低患者死亡率。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3三级预防

对慢性病病人进行规范治疗和康复指导,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预防或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伤残者进行康复治疗,从家庭、社会两方面开展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指导,使病人尽早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克服病人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3结论

慢性病是一类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类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和医疗费用的疾病。在社区人群中作好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保定城乡居民健康的首要疾病,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身体,而青年人群的慢性胃肠疾病和椎间盘疾病防治也应引起一定重视。另外,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与轻体力劳动,饮食方面注重膳食搭配,合理保健使自己保持身心放松的良好状态更有助于维持机体健康的稳态。

参考文献:

[1]曹卫华,李立明,周杏元,等.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5):223-229

[2]施侣元.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和控制对策.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0,11:1-2

[3]张松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论文.北京顺义区35-70岁农村居民慢性病现状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控制策略研究,2007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