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MSCT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胃癌的MSCT诊断

张恩和

张恩和(辽宁省东港市中医院放射科辽宁东港118300)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6-0154-02

【摘要】目的评价MSCT在胃癌的诊断。方法本组50例者均进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MPR、MIP)进行图像重建,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病灶检出率100%,TNM分期准确率为90%,术前评估准确性为95%,淋巴结检出率为90%,准确率为100%,与手术结果相同。结论综合运用MSCT及其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在胃癌的诊断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最具潜力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胃癌多排螺旋CT图像处理

胃癌是消化道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往其诊断主要依赖于胃肠钡餐和胃镜检查,两者各有优缺点,可相互补充。随着这几年多层螺旋CT机(MSCT)的出现应用,由于其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并有先进三维重建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胃癌的诊断术前分期和评估。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病人,男30例,女20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5.5岁。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40例患者手术治疗,另10例患者保守治疗。

1.2检查技术检查机器为PHILIP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CT64排螺旋CT机,检查前患者空腹12h以上,扫描前10~15min肌注山莨菪碱20mg。饮温开水或1.5~2%泛影葡胺500~1000ml,扫描参数:120KV,240MA,层厚5mm,重建层厚2.5mm,重建间隔1.5mm,扫描范围膈顶至胃下缘。常规行仰卧位扫描,依据病灶部位采用合适的体位,所有病例均作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为2.5mg/kg,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注射,注射速率3.5ml/s,动脉期注药后30s,静脉期注射药物后70S,平衡期3~4min,开始扫描。

1.3图像评价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利用工作站进行轴位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CT诊断和术前评估。

2结果

50例患者对MSCT检查扫描均能很好的耐受。其中本组病例中,低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9例,高分化腺癌15例,粘液细胞癌5例。50例患者中40例MSCT诊断与胃镜检查一致,另外10例CT诊断为胃癌,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病,经手术证实为胃外生肿瘤5例,皮革胃5例。依部位分,胃窦部31例,胃体部15例,胃底贲门部4例。本组病例MSCT均发现病变,其诊断符合率为100%。病变表现(1)腔内肿块;(2)胃壁弥漫性增厚,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同时显示胃壁周围关系。

3讨论

胃癌的传统诊断方法为胃肠钡餐及胃镜检查,但这两种方法只能显示胃粘膜表面病变,不能提供肿瘤向外侵犯及腹腔脏器转移的情况,而这些信息对指导治疗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预后非常重要。以往,临床工作中缺乏一个可靠的检查评价方法。MSCT检查不仅观察肿瘤,还可以观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推广胃癌治疗前的螺旋CT的常规检查大有益处。胃癌分期的准确性取决于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正常胃壁组织学上分为4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在胃适度充盈的螺旋CT增强图像上,部分正常胃壁可呈现2~3层结构:内层明显强化,相当于粘膜层,中层呈相对低密度,相当于粘膜下层,外层轻度强化,呈中等密度相当于肌肉浆膜层。胃壁的多层结构以动脉期及静脉期显示清晰,平衡期胃壁强化趋向均匀,多层结构消失。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利于准确判断胃癌的分期,本组病例研究提示多层结构显示良好的病例,分期判断准确性明显提高,决定胃癌分期准确性的还有能否正确判断邻近器官组织受侵,肿瘤侵犯周围脏器是不宜手术的标志之一。三期增强时,肿瘤在平衡期完全强化,若此时病灶外缘未出现强化,无论外周脂肪层是否消失都不能认为有壁外的侵犯,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

本组病例中,MSCT的分期准确率为91%,术前评估准确性为95%,因此MSCT对胃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同时,MSCT可以比较准确地对胃癌进行诊断,详细地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脏器之间的关系和有无转移等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总之,MSCT作为CT技术的最新进展,为胃癌的检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方法。综合运用MSCT及其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胃癌的检出、定位、分期、评估预后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是一种崭新的极具发展潜力的胃癌检查方法,它必将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星荣,陈九如主编.消化系统影像学,2010,2:213-248.

[2]章士正.消化系统影像诊断与临床,2008,11:189-196.

[3]周康荣.腹部CT诊断,2011,2:484-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