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第二产程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第二产程影响研究

郭红霞1黎秀兰2

郭红霞1黎秀兰2(1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343000;2万安县中医院江西万安3438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8-0037-0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产妇第二产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抽取住院初产妇160例,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并运用心理护理方法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80例,仅给予产科常规护理。结果第二产程平均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用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顺产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初产妇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可以缩短第二产程,提高顺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提高分娩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初产妇第二产程

初产妇是指第一次经历完整分娩过程的妇女。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从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止,正常情况下,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通常数分钟即可完成。初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容易造成难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症候,在产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1]。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由于分娩疼痛、身体状况的改变等,会使产妇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疑虑等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因素,常常会给初产妇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加之临产时阵痛的干扰、活动受限,对休息和饮食的影响使体力消耗,很容易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和胎儿宫内窘迫,危害母婴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为了探索解决初产妇由于不良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影响,使其在第二产程能情绪稳定,防止由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因素所致的产程延长、胎儿窘迫的发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按照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160例初产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外,还运用心理护理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产科常规护理。然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第二产程时长、难产情况、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缩短初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从而减少难产的发生以及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

1资料

将2010年6月-2011年4月160例临产的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文化程度、胎儿大小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经骨盆测量和胎儿B超检查,均无骨盆狭窄和头盆不称等产科阳性体征,可拟诊从阴道分娩,无妊娠并发症。

2方法

在第二产程中观察组80例采取常规产科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产科护理。

2.1使用心理疏导法进行心理护理第二产程中不断给予产妇精神上的安慰,每次宫缩时要鼓励产妇,给予产妇信心[2]。告知其生产是在周密的监护下进行的,疼痛是由宫缩引起的,宫缩时不要烦躁慌张、大喊大叫,产妇对于宫缩是可以耐受的。对于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严重的产妇,需要给予关注和耐心地安慰:告知其分娩是绝大多数妇女能够胜任的自然生理过程,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会使体力消耗增加,对疼痛更敏感,致使产程延长,甚至难产。只有正确对待分娩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才能顺利完成生产。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丢掉思想包袱,增强信心和勇气。

2.2使用行为矫正法进行心理护理第二产程时间短,宫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间歇期短,胎儿多下降至盆腔,压迫盆地引起产妇反射性便意,此时应指导产妇摆好体位,排空膀胱,消毒会阴部,嘱产妇深吸气后,平齐使腹壁肌肉及膈肌收缩,促使胎儿下降,间歇时休息,当抬头着冠时,宫缩出现,嘱产妇呼气,持阵缩过后再屏气,以防止会阴部的损伤。助产士应给予腹部抚摸和腰骶部的按摩,使其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逐渐消除其不良的情绪。

2.3提供家庭化分娩环境设立单独家庭式产房,布置温馨,家属一直陪伴参与,从而让产妇消除恐惧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分娩。

3资料统计

采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同时考察两组第二产程用时、顺产率、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产后出血的差异性。

4结果

表1两组产妇第二产程用时的比较

组别例数均值(min)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

观察组8086.1831.173.48490

对照组8096.3432.323.61366

成对差分95%的置信区间[0.3110,20.01393]t=2.053P=0.043

表1经过统计学处理,t=2.053,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观察组初产妇的第二产程用时比对照组的短,心理护理可以缩短初产妇的第二产程。

表2两组产妇顺产率的比较

组别例数顺产n(%)非顺产n(%)

观察组8066(82.5)14(17.5)

对照组8055(68.8)25(31.3)

表2经过统计学处理,x2=4.103,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而可以认为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比对照组的大,心理护理可以提高产妇的顺产率。

表3两组产妇的分娩并发症的比较

表3经过统计学处理,x2=7.32,P=0.007<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而可以认为观察组产妇的分娩情况比对照组的好,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分娩质量,减少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

5讨论

影响产妇分娩能否顺利进行的4个主要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3]。在病理产科中,因分娩的4个因素造成的难产中,产力异常是重要因素。产力异常中又以子宫收缩乏力为主。

子宫收缩力作为临产后的主要产力,其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任何导致子宫收缩力发生不符合规律的现象都有可能发生难产。

分娩对于产妇是一种持久的应激源,随着临产征兆的出现及阵痛的加剧,产妇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宫缩所致的疼痛呈进行性加剧,产妇因害怕难产、担心新生儿性别及健康等,导致心理反应越来越强烈[4]。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被中枢神经接收、加工和整合后,将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被激活,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躯体功能和脏器活动的变化[5]。

心理护理作为应对应激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维持个体平衡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认知评价,运用有效的应对行为,进而使其获得最适宜的心身状态,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6]。

首先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⑴热情的接待住院的待产妇,介绍病区环境,介绍主管医生以及责任护士的情况,使其对所选医院有信赖感;⑵病区整洁、安静、无噪音,在走廊里摆放一些绿色植物,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⑶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观察,对初产妇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做出评估,有针对性的对初产妇进行分娩知识的宣教;⑷由护士引导已经自然分娩的产妇用自信、鼓励的语言讲解分娩过程中的自我体验,让初产妇和自然分娩的产妇适时地相互进行交流,使初产妇从已分娩产妇的现实亲身体验中进一步了解分娩知识和主动配合的方法。通过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和患患之间的和谐,使初产妇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让初产妇以愉悦自信的心理状态迎接产程。

其次加强初产妇的心理指导。分娩对于产妇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应激,这一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分娩过程,所以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依赖非常强烈。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平静的语气,向产妇讲述有关分娩的过程,寻找最舒适的体位,缓解疼痛,通过讲解趣事等方法,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对那些情绪不稳定、哭闹不安的产妇,首先要尊重她们,对她们表示理解,向她们耐心解释宫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哭闹会造成体力的消耗,会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严重的可能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只有配合默契才能顺利分娩。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初产妇的恐惧感变为安全感。

最后采取科学有效地指导。在第一产程可鼓励产妇在产科病房区域内随意走动,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她们,解释宫缩阵痛的性质及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使产妇自我放松,严密观察产程,满足初产妇的心理需要;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根据产妇的心理状态、产程进展情况,护士用现身说教和演示指导应对疼痛和不适、产力的使用、配合助产的方法,教会产妇做省力呼吸运动,自始至终给予鼓励。

在第二产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缩短初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从而减少难产的发生以及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从而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苟文丽.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6-497.

[2]唐淑英,蒋红梅.激励式心理护理对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7⑶:9-10.

[3]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

[4]孙宏伟,杨小丽.医学心理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69-170.

[5]范玲,吴连方.产妇分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4):516-517.

[6]吴玉斌,朗玉玲.护理心理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