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5-15
/ 2

危重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黄晓云

黄晓云(广东省第二工人医院广东广州510720)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5-0388-02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在诊治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变化,心理治疗已渗透到临床治疗中,对于危重病人,心理问题可影响抢救成功率。因为患者在病情危重时,他们的认识、情绪和性格等方面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这时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淡漠、自卑、狂躁、依赖等等。

【关键词】心理问题焦虑恐惧抑郁自卑

自1970年美国正式成立危重病医学会以来,这门学科得到迅速发展,过去对危急重病人只重视抢救技术的实施,但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危重病人也需要进行心理护理[1]。因为危重病人当时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他们不仅面临生命威胁,还可能遭受躯体伤残、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这些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2],因此,常产生许多心理反应。目前已有许多科学证明:免疫功能、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不良的心理反应,使得免疫功能低下,促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3],影响抢救成功率。

尽管由于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的不同,对其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也不同,但一般都会经历下面五个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妥协阶段、抑郁阶段、接受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经过分析有如下几种状况:

1焦虑心理

焦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的疾病不了解,不知道具体的治疗方案;二是对主治医生的不了解,不知道其能否治疗自己的疾病;三是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主要见于下面三种状态:

1.1期待性焦虑:入住ICU的患者基本上病因都相对明确,并且病情严重,随时有生命威胁等可能,易产生不安全感,而安全感是病人最普遍、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因此,病人一般都希望得到确切、可靠、安全有效的治疗、无痛苦等,尽快地能回到普通病房。回到普遍病房比呆在监护室内有种相对的“安全感”。

1.2分离性焦虑:病人住院不得不与自己的配偶、女子、父母、家庭、同事以及熟悉的环境分离,暂时离开了维持心理平衡和生活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便会产生分离感,同时伴随情绪反应。尤其入住ICU后,面临生命威胁,患者会产生一种以后可能难以再见亲属朋友的感觉。

1.3阉割性焦虑:是一种自我完整性的破坏和威胁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引起的因素有:①对疾病的原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担忧;②对某些对机体有威胁性的特殊检查不理解或不接受;③手术所致的焦虑;④医院不良环境的刺激。例如看到旁边危重病人或是听到病友间的介绍。

焦虑情绪常发生在病人入住医院之后的1-2天。一定程度的焦虑反应可以调动机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摆脱困境,但是长期过度焦虑会导致心理上不平衡,妨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焦虑一般表现为烦躁、激惹性增高、敏感多疑、谈吐犹豫、心慌意乱等,同时出现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排便障碍等,检查还可发现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4]。

2恐惧心理

危重病人多突然起病,或突然遭受意外,或者在原来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加重,因此常表现极度恐惧和紧张,几乎所有的危重病人都会出现“死亡”这一观念,尤其是入住ICU者,多数病人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反应。入住ICU意味着病情危重,面对生命的威胁,病人自然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且,ICU的特殊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医务人员不分昼夜的工作,各种监护和急救用仪器设施,全身各处连接的导线和导管使病人处于固定的体位,因此感到束缚和无奈。在经受有致命威胁的体验后,患者情绪极度忧虑,使他感到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其全部的意念都集中在面临毁灭的恐怖和紧张之中。

恐惧有三种表现形式:⑴在病情加重时,主要集中表现为对疾病预后过分恐惧和担心;⑵当病情减轻时,表现为恐惧被遗弃、被排斥的心理;⑶当病人得知治疗无望时,则是对死亡的直接恐惧[5]。

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即将死亡的恐惧感,是一种合理的心理反应,但当患者的这种心理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就会出现抑郁情绪和心理上的损失感,他可能会感到丧失或即将丧失某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威胁,因而痛苦,焦虑和恐惧,随之引起食欲减退、恐怖不安、出汗、失眠和心脑肾及呼吸系统方面的改变;不利于身心,反而加重病情的恶化[3]。

3抑郁心理

危重病人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危重病人入住的都是特殊病房(如ICU病房),病房特殊的环境给人一种压抑感,久而久之这种压抑感变成了病人的抑郁心境;二是危重病人刚开始都要绝对卧床,这时的病人丧失了行动能力从而也导致了抑郁心境的产生;三是多数病人因为其昂贵的医疗费用而担忧,也会导致抑郁心境。

疾病的折磨和精神的痛苦,使病人的情绪一直低落,病情加重进入ICU后,患者的情绪反应减弱,甚至对自我刺激无动于衷,对生活缺乏自信,对治疗丧失信心,看到病人的病逝,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明天,惶惶不可终日,从而失去生活的愿望和乐趣,面对严峻的现实和吉凶难卜的预后,病人会出现自我意识的梗塞,隔入这样一种沉思:是否能幸存下来。

4孤独感

住院使病人不得不与家庭及周围熟悉环境分离,病情加重或病情需要进入ICU时,ICU这个特殊的环境给病人造成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感觉,每天有限的与亲友见面的时间,不能让病人充分地倾诉自己的感觉,一些特殊的,不能说话的病人更甚,这些都会使病人产生情绪低落、孤独、失望的心理。

5淡漠

危重病人由于生理功能受损,生存目标受挫,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不能有效地寻求他人的帮助或作出积极的反应,加之环境的压力,使其感到自己疾病的危重认为治愈的希望十分渺茫,从而对所有的治疗方案、所有的事物都失去兴趣,沉浸在悲观与绝望情绪当中,变得十分淡漠[6]。

6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产生是因为危重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一切琐事都需要别人帮忙。患病引起的软弱、被动、需要别人照料,有时也会引起病人的羞愧自卑感;有些疾病由于社会的偏见和忽视,或被认为威胁别人而需要隔离,常使病人感到自卑;如一些传染病等,有些病人认为疾病是对他们过去不良行为的惩罚而产生负罪自卑感。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和行为。

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生命。病人知道生命垂危,但又禁不住的想:这种致死的病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现得悲愤、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拿家属和医务人员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病人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部分病人这种心理问题在否认期、愤怒期特别明显,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8依赖心理

由于病重使自理能力下降,加上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帮助与关心,病人产生依赖心理与行为,这对于病人接受和顺应病人角色是有益的,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然而如果病人变得过度依赖,则可能是意志变化的一种表现,影响抢救治疗效果。

大脑既有调节心理活动的机能,又有调节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呼吸、消化、循环、各种代谢等生理活动的功能,并与这些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们的情绪活动与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密切联系,人体内各内脏器官和各样的生理病理反应相互影响,病后不良情绪状态延续下去,各种各样的生理病理反过来又成为加剧情绪恶化的原因,而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再进一步加重生理病理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抢救治疗危重病人时要注意身心兼顾。

参考文献

[1]陈秀英,汪桂琴,陈学建.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192.

[2]周丽嫦,李钕英,赵杨懿.急性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279-3280.

[3]王爱玲,李春红,张新连.急诊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11-412.

[4]魏公新.ICU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4):105-106.

[5]张双彩,王书萍.危重病人的心理研究及临床护理[C].外科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2008.10.

[6]李雪梅,宋文娟.危重病人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6(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