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陈明星

陈明星(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173-02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强调心理学要摆脱过去过于研究人的负性心理、注重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模式,应重视研究人性中的正性品质,以人的积极力量、善行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基本思想的分析与研究,力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启发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深层次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由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大学生们心理问题的增多而逐渐开展和完善的,这也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利性功能。出于对心理疾病的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心理问题方面。尽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有所改变,追求发展性教育原则的呼声日高,但由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观念根深蒂固,目前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这种消极心理学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而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形式化、片面化和医学化倾向,这两方面也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传统心理学进行补充”的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新的认识和体验,从而为当前陷入困境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关于积极心理学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主要研究、考察、实践人的福祉、发展、身心健康、平衡、幸福等,把个人、社区、社会的和谐与幸福作为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侧重关注并发展人的正面、积极的品质,扭转过往传统心理学只关注疾病、关注病态品质的倾向。积极心理学除了增强人抵御负面心理、消极情绪的能力,克服如抑郁、悲观、焦虑、自卑、怯弱恐惧等,更多的则是要帮助人们去体会到乐观、阳光、自信、有勇气、希望、感激、乐观等幸福要素。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主张什么

1.反对病理式的心理问题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三大使命:(1)治疗精神或心理疾患;(2)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3)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这三项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的同等程度的关注。但在“二战”以后,心理学工作者却逐渐放弃了后两项任务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第一项任务上,即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心理学工作者把自己的工作重点完全放在了对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侧重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及其消解方法:同时心理学家又把人的心理问题纳入到生理病理学的框架之中,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

因此,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于损坏的思想,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2.主张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

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同样去掉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因此,心理学应改变这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与其花大气力去探寻不幸的各不相同,还不如先想想幸福的普遍相似也许对我们更有启发。同情、理解、宽容、利他、乐观、坚持等,这些都是幸福具备的普遍共性,我们为何不把研究这此问题来当作是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呢?

因此,积极心理学从传统心理学研究生命中最不幸的事件变化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它研究三个主题:首先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积极心理学还对主观幸福感这一积极情绪进行了重点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是指可以让你更加幸福的品德。Seligman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的启发:积极心理教育

这些观点都给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大启发,不能只在传统心理学框架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走成长性和发展性为主,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积极人格的积极心理教育的道路:

(一)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我们面对的学生也大多是是发展和成长中的普通学生,这要求我们不能以传统心理学的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只熟悉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词汇,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本来学校心理教育至少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对待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还表现在当前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如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偏离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二)主动地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人格,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体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怀,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发挥心理潜能,体现心理价值。简要地说,就是要体现出大学生主体的发展性。积极型心理教育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更为有效和顺畅。我们要做的,不是只关注减少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要通过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来培养中国未来一代代人的健全人格。以后他们走向社会,也知道该如何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赢得挑战,获得幸福体验。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当作是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注重激励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参与和活动,让学生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

三、如何进行积极型心理教育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型心理教育有着根本性的突破,表现在:

(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根据传统心理学,我们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帮助出现心理疾患的学生,把他们与其他健康大学生划分成两个群体,容易使这些问题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自己和他人,消极地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大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根据积极心理学,我们的教育目标将是帮助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我们要提倡的是发现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这样,不仅能覆盖到每一个同学,使他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压力和危机有所准备,还能使问题学生并不感觉到自己被孤立、被特殊看待,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压力,减弱他们与正常学生的差异感,提高心理教育的成功性。

(二)改变教育方式和途径

根据传统心理学,教育模式大多以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使在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的也常常是先呈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方式,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时候,更是以问题为把手。这颇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通过解决已发的心理问题来减轻疾病。这样甚至会导致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

积极心理学则不同,强调的是先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帮助学生认识“我是谁,我具有什么积极品质”,随后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去实践这些积极品质。在实践这些积极品质时,告诉学生并不是为了这些品质所带来的良性后果(如获得他人赞赏、成功等)而去实践,因为实践的本身就是最终目的,就能给人带来快乐和积极的心态,激发正向情感。正向情感可以让学生们变得更加健康、聪明,有人缘,这无疑会增大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从而降低心理疾患发生的可能性。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注重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实际中常常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被看成只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的任务。有的学校甚至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似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与其他老师和教育者无关,这必然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活动是融入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其实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只要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以一种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教育资源。

(四)改变评估方式

在传统心理学的范围里,评估学校的心理教育是否做得好,主要看是否建有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否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的专职老师,每年突发心疾患率高不高,是否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干预,如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危机干预等。如果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话,衡量学校的心理教育是否出色,除了保留部分传统指标外,还应该增加正向的主观测量指标,比如:教师是否经常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流畅的思维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教师是否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感受等,鼓励学生发展潜能;学生是否认识到了自己特有的美德和品质,并在不断实践这些品质,强化正向情感,是否经常体验持久的快乐。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虽然积极心理学只是一场运动,其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但其对积极情绪、积极系统的重视,对潜能的发掘等积极的心理理念和研究成果为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其覆盖面比传统心理学要广,预期效果比传统心理学要好,很值得我们尝试和摸索。

参考文献:

[1]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4)

[2]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3]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研究文教资料,2007.7

[4]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科教文汇,2007,(9)

[5]张澜,王洪飞.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理论观察,2006,(4)

[6]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