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的内涵及界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红歌”的内涵及界定

肖扬

肖扬(郑州师院河南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J642.1文献标识码:A

“红歌”,最简单地说就是革命歌曲,是一种红色文化形态,它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看,“红歌”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体现出了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等。要进一步认识“红歌”,就必须把“红歌”纳入红色文化这个概念(范畴)来认识。那么,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不断地选择、融化、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上所能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的概念是开放的,会随着时代进步历史变迁更加丰富。深入正确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是认识“红歌”的前提和基础。本人在这里能说的“红歌”是界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斗争的不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志士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它包含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凝聚,许多“红歌”就是利用传统,民歌民谣的艺术形式而产生和发挥作用的,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积淀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中国革命的发展。从它的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来看,它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苏联十月革命影响中国革命都承担了重大的历史重任。而“红歌”就是最好的各种文化载体,“红歌”所具有的一些精神、思想等意识形态,就具有丰富而明确的精神指向。从红色文化的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上来看,它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党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执政理念、组织和作风建设、核心理论的体现,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的影响都是直接而深远的。红色文化的文化影响,是通过革命的遗产来实现的,它的文化传播一直影响到现在,也将影响到更远的将来。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就应该溯源到红色文化.

基于上述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来理解认识“红歌”,就会给人以更大启发。“红歌”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部分和一种文化形态,就要对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艺术特色到精神内涵进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必要对“红歌”的发展历史作一梳理,虽然这种梳理有所偏差,不是十分科学,但可理清一种发展脉略,对“红歌”的认识有一定助益。我们知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端于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暴发于北京的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使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以前,我国还没有现代专业音乐创作,更不用谈专业音乐创作队伍了。但在革命潮流影响,一些爱国志士也创作一些进步歌曲。那时歌曲创作还基本延续了学堂乐歌填词的创作方法,创作的比较有影响的有《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等。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现代专业音乐创作,在继承“学堂乐歌”传统的基础上,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一批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是符合历史前进和人民呼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有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创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等。这些歌曲的创作改变了我国歌曲创作以填词为主的状况,开创了我国歌曲创作的新时代,也为“红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里程。在随后的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但到1927年4月,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在上海和武汉发动了反动政变,迫使中国共产党走向地下。继而在1927年8月1日和9月,由周恩来等人举行的南昌武装起义和毛泽东等人发动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点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建立红色政权的燎原之火,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红歌”的创作也随之进入了健康发展之期,才有了真正意义的革命歌曲——“红歌”。特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和红都瑞金开始了治国安都、局部执政的伟大预演,苏区的包括“红歌”创作在内的红色文化建设进入了鼎盛发展阶段,“红歌”的创作、传唱更为高涨,更为张扬。在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红歌”非常多。井冈山根据地创立时期有《农友歌》等许多歌曲和歌谣,折射出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苏区和五次反围剿时期,广为流传的“红歌”更多,有《苏区干部好作风》、《大放马》等等,凝聚和反映了伟大的苏区精神。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开始从江西端金、福建长汀等地出发,突围长征,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红歌"有《绣红旗》、《红梅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等,突出表现了革命人民和革命军队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斗争精神。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涌现出了更多更优美的红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等,它们集中传承和张扬了一种时代精神。经过上述对不同历史时期“红歌”的粗略梳理,把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红歌”纳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中去理解认识,会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我们在这一梳理过程中,也就是对“红歌”的一次新的认识。正确认识“红歌”必须把它纳入红色文化全面把握,一要认识它的精神内涵,二要认识它的文化形态,三要认识它的艺术特色。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形态,之前在对红色文化认识的论述已作了简要阐述,至于它的艺术特色,最重要的是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音乐形式、音乐艺术、风土人情等方面认真分析研究。就“红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讲,许多“红歌”就是在当地民族、民谣的基础创作和发展而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就它的风土人情来说,因为许多“红歌”是采取当地民歌、民谣形式而填新词附于它新义的,它的音乐风格就显示了当地民族风格。因此,许多“红歌”就被打上了很明显的风土人情的烙印,即表现出革命斗争不同地域的特色。这些说明红歌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是紧贴生活实际的,是紧贴人民大众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情感,是一种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的艺术形式,

因此,它的发展,传唱长久不衰就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