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复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论康复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杨彩军樊永华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中风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患者本人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从中风康复原则、中风后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常用的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及康复的临床应用现状四个方面来论述康复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中风康复;异常运动;临床应用

1中风康复原则

(1)通过及时规范的康复训练可以使受伤的大脑重新产生记忆从而使某些失去的功能恢复。脑的可塑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脑功能的恢复也是长期的。同时患者理解并积极主动投入也是取得效果的一个重要基础。(2)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旨在建立病人的主动运动,是一个质变过程,在恢复过程中,主要是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的同时,注重异常运动模式的抑制,然后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故康复训练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3)康复除了运动功能的恢复外,还应注意加强语言、认知、心理、职业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康复。(4)康复应尽早进行,在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5)康复的基本目标是积极预防并发症,功能缺损最小化,功能恢复最大化。

2中风后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

中风后运动功能损伤主要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所致,此时由脊髓水平控制的低级运动如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运动模式得到释放。此时康复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还包括正常运动模式的重新建立。中风后过度的联合收缩取代了正常的交互神经支配,为数不多的静态、固定、异常姿势模式取代了正常的体位反射、平衡反应和其他保护性反应的协调运动。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有:

(1)联合反应表现为若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可以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即患者的患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运动,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可波及对侧从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联合反应随着疫挛的出现而出现,且痉挛的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在软瘫期则不存在联合反应。联合反应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肌肉的用力收缩、精神紧张、明显的疲劳、不适的姿势、打哈欠、咳嗽等。联合反应强化异常的疫挛模式,妨碍患肢的平衡反应。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正常人在随意运动时出现的正常无意识的姿势调整,后者是病理性的、定型的、不能随意放松的姿势反应,只有在刺激消失后,肢体才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2)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是脊髓中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的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抑制失衡的表现。共同运动的模式是定型的,在同一时间点以同样的努力试图进行某项活动时参与的肌肉及肌肉的反应强度都是一样的,原因也是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疫挛,在进行任何运动时都不能选择性地控制所需要的肌肉群。

(3)紧张性反射主要包括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及紧张性腰反射等。紧张性迷路反射由于头在空间的位置改变而触发。在正常情况下,仰卧位时全身伸肌张力增高,俯卧位时,全身屈肌张力增加。但是在偏瘫时患者仰卧位,伸肌疫挛加重,下肢尤为显著,在急性期若持续在仰卧位护理患者,患者伸肌疫挛就会严重,以下肢和肩胛骨为甚。因此,应尽量避免采取仰卧位的体位。紧张性颈反射表现为当颈部伸展时,手臂的伸肌和腿部的屈肌张力增高;当颈部屈曲时,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张力增加。若偏瘫患者经常处在半卧位,头和躯干屈曲,会使患腿伸肌张力增加,上肢屈肌张力增加,因此这也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体位。

3常用的偏瘫康复治疗技术

偏瘫恢复的规律是先躯干、后四肢,先肢体近端(肩胛带、骨盆带)、后远端,拇指和脚祉恢复时间最长。所以康复训练也应按照躯干、肢体近端、肢体远端的顺序进行。偏瘫的康复治疗技术是在神经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促进损伤后瘫痪肌肉功能恢复的方法,即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促进技术),其中典型的代表有Bobath方法、Brunstrom方法、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Rood方法及运动再学习方法。但这些技术大多来自个人的治疗经验,也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随着长时间的临床应用,这些治疗技术已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推广。现多提倡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

Bobath方法治疗核心是在软擁期充分注意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的影响,利用抗疫挛体位给予患者正常的感觉刺激,对抗可能出现的异常痉挛运动模式。在疫挛期,控制异常的肌张力,改善主缩肌和措抗肌之间的肌张力平衡,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诱发常分离运动的出现。Brunstrom方法的治疗顺序是按照其分级进行,在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软瘫期利用一切方法诱导出运动反应,但该方法应用较少,主要应用在软瘫期。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主要是应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力和耐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功能活动。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神经肌肉的生理特点,在活动中施加阻力、本体感受性刺激、牵拉肌肉、外感受器辅助等刺激,激发尽可能多的感受器兴奋从而增强肌肉活动,促使功能性运动实现。

4康复的临床应用现状

韦坚将16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规范化康复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两组,规范康复组以Brunstrom法、Bobath法、PNF法、Rood法、运动再学习法等技术为主,同时配合针灸、理疗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及第6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用改良指数量表评价患者常生活活动能力,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在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的运动能力、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陈瑞全等应用促通技术对30例脑卒中急性期偏擁患者的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对照组不采取康复治疗,其治疗后4周、8周比较两组患者常生活活动能力Bathel指数评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后4周、8周MBI得分康复组均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疗法是一般药物和传统疗法无法替代的,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康复发展方向。

官昌伦等将一些系统康复治疗手段(如Bobath、Bru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精简出一些效果显著、简单易行、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并将其进行编排组合而成的一套康复训练方法,其核心仍是Bobath、Bru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方法,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观察,治疗后评定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指数,结果显示康复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官氏也认为该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依从性且适合在在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中开展,同时也适合在社区中开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子善,吕佩源,闫彦宁.脑卒中康复[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9-43.

[2]韦坚.脑卒中偏瘫患者规范化康复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8):1014-1016.

[3]陈瑞全,肖洪波,朱宗俊,等.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1,15(8):1003-1004.

[4]林长荣.脑卒中后早期康复训练对愈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114-1115..

[5]官吕伦,李琴,熊波,等.一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价值探讨[J].山东医药,2011,5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