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化让小学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1

草根文化让小学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周洪敬

--浅谈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方式

摘要:草根文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如何让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是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问题情景中植入二、活动背景中植入三、阅读素材中植入四、写作过程中植入

草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无限生机,让小学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关键词: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方式

草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形式活泼多样,人们喜闻乐见,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留给人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渗透进人们的心灵深处,定规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凝聚于人们的精神气质,体现在人们日常行为举止中。

灌云平原广袤,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早在6500多年前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历代文人辈出,草根文化丰富灿烂。

草根文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如何让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是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问题情景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一单元《方程》,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

植入方式:在教学例1后,出示练一练:世界最高坐佛台湾佛光大佛高108米,是伊山大佛的2倍少24米,伊山大佛有多高?

植入解析:台湾佛光大佛是世界最高坐佛。通过计算,家乡伊山大佛高66米,在国内坐佛中也是罕见的。大佛正襟危坐,造型庄严,依山傍水,四面亭台楼阁,相得益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到传统佳节,更是香客如流。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将来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的信心和决心。

二、活动背景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五单元《大树有多高》,你还能测量楼房、旗杆的高度吗?

植入方式:开展本次活动,带领学生到县城新区县政府广场去测量计算政府办公大楼和旗杆高度。

植入解析:县城新区县政府广场活动范围宽广,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前方市民公园绿树成荫,四周建筑鳞次栉比,政府办公大楼巍然屹立,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是展示魅力灌云的一张名片。学生在这里活动,觉得心旷神怡,提高了活动效率,增强了活动效果,留下难忘的印象。通过测量计算政府办公大楼和旗杆高度,学生深感家乡的美丽可爱,身为灌云人而骄傲自豪。

三、阅读素材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第十单元《圆》,你知道吗?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0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植入方式:阅读这段内容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家乡的人杰风流,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掌故。

植入解析:灌云人杰地灵,代有人豪。号称"海州才子二许"的许乔林、许桂林兄弟,在文学、方志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造诣颇深;清代经学大师凌廷堪,曾长期寓居板浦,讲授《厘经释例》;中正的乔绍侨、乔绍傅兄弟,博学能文,著作等身,经学界为之翘楚;到了近代,灌云更是人才荟萃,教育家江恒源、学者程君复、生物学家汪德耀、物理学家汪德昭、核化学家汪德熙、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等都是灌云人。阅读家乡名人故事,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到异常亲切。由家乡走出去的老乡们永恒的家乡情结,浓重的苏北口音,熟悉的拼搏身影,不渝的追求精神无声的感召着孩子们努力向上,激励着孩子们不断进步。

四、写作过程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算出它们的普及率。小组讨论:(1)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哪一个高些?你们调查的结果能反映本地区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状况吗?为什么?(2)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你有哪些体会?(3)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统计活动?选择一个项目,小组合作去调查和统计。

植入方式:学生经过前期的认真调查,仔细计算,展开热烈的讨论,达成一致的认识,最后鼓励撰写调查报告,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植入解析: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经历了一次愉快的磨练和体验,为数学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源。

资料和数据反映了家乡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文明的进步;磨练和体验是孩子们认识上的深入,情感上的升华,行动上的实现。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经历,这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机会。写作是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流露出对家乡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流露出对这个伟大时代的颂扬。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草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无限生机,让小学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以上是本人对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方式一点有益的尝试,不当之处请同行赐教。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