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注射液局部毒性试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布洛芬注射液局部毒性试验研究

孙宝海梅胜尧刘晶

孙宝海梅胜尧刘晶(通讯作者)(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210009)

【摘要】目的观察布洛芬注射液的局部毒性。方法采用BALB/c小鼠、SD大鼠、豚鼠、新西兰白兔观察局部毒性反应。结果布洛芬注射液全身主动过敏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对血管无刺激性,亦无溶血和红细胞凝集现象。结论布洛芬注射液用于临床是相对安全的。

【关键词】布洛芬注射液局部毒性

【中图分类号】R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113-02

StudiesonLocalToxicityofCaldolor

SUNBao-hai,MEISheng-yao,LIUJing*

(JiangSuCenterforSafetyEvaluationofDrugs,JiangsuInstituteofMateriaMedica,Nan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jing,21000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localtoxicityofCaldolor.MethodsLocaltoxicityofCaldolorwereobservedonBLAB/cmice,SDrats,guinea-pigsandrabbits.ResultsTheanaphylaxiswasnegativeandtherewerenovascularirritationornohemolysis.ConclusionCaldolorisasafenewagents.

【Keywords】CaldolorLocalToxicity

布洛芬(Ibuprofen)是一个较强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以其抗炎、解热和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成为全球最畅销的非处方药物之一[1-3]。

本试验对布洛芬注射液进行局部毒性试验,观察其对血管刺激情况,是否会引起溶血及红细胞凝集现象,及主动和被动过敏反应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4-6]。

1材料与方法

1.1药物

布洛芬注射液,由南京艾德凯腾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01101,规格:8ml:0.8g,含量/浓度:99.8%,无色澄明液体,常温保存。阳性药名称:卵白蛋白,由Solarbio生产,批号:A8040。氯化钠注射液,南京小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70106。

1.2动物

SPF级BALB/c小鼠24只,雌雄各半,4-5周龄,体重18-22g,购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6-8周龄,182-220g,购于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SPF级大小鼠饲养于本中心的屏障系统,控制温度:20~25℃,控制湿度:40~70%,换气次数:10~20次/小时,工作照明:150~300Lux,动物照明:15~20Lux,照明时间:12小时/天(06:00~18:00)。实验鼠料置于不锈钢食盒内自由摄食,由江苏协同医药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批号:20101229。豚鼠24只,雌雄各半,体重282g-313g,购于南京市江宁区青龙山动物繁殖场。新西兰白兔4只,雌雄各半(其中1雄2雌用于血管刺激性试验,1雄用于溶血试验),体重2.4-2.7kg,购于南京市江宁区青龙山动物繁殖场。豚鼠和实验兔饲养于本中心的普通动物实验室,控制温度:18~26℃,控制湿度:40~70%,换气次数:8~10次/小时,工作照明:150~300Lux,动物照明:100~200Lux,照明时间:12小时/天(06:00~18:00)。饲料置于不锈钢食盒内自由摄食,由北京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提供,批号:11011651。

1.3方法

1.3.1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依据《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本次试验高剂量组采用60mg/kg,低剂量组采用11.5mg/kg[4]。阳性对照采用卵白蛋白,溶媒对照采用0.9%NaCl注射液,每组6只,雌雄各半。小鼠腹腔致敏3次,隔天给药1次,末次致敏14天后取血清。用血清对同组大鼠皮下注射致敏,24h后静脉注射,进行抗原激发,30min麻醉后断颈处死动物,翻转背部皮肤,测定大鼠背部皮肤蓝色反应斑的直径。

1.3.2全身主动过敏试验

依据《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致敏阶段高剂量组采用23mg/kg,低剂量组采用11.66mg/kg[4],阴性对照组采用0.9%NaCl注射液,阳性对照组采用卵白蛋白,每组6只,雌雄各半。致敏给药3次,隔天给药1次,在末次注射后的第14天静脉给药进行攻击。观察动物注射后有无抓鼻、竖毛、呼吸困难、痉挛、休克甚至死亡等过敏反应症状。过敏反应症状及过敏反应评价标准见表1、2。

表1过敏反应症状

0正常7呼吸急促14步态不稳

1躁动8排尿15跳跃

2竖毛9排粪16喘息

3颤抖10流泪17痉挛

4搔鼻11呼吸困难18旋转

5喷嚏12哮鸣音19潮式呼吸

6咳嗽13紫癜20死亡

表2全身致敏性评价标准

0-过敏反应溶媒

1-4症状+过敏反应弱阳性

5-10症状++过敏反应阳性

11-19症状+++过敏反应强阳性

20症状++++过敏反应极强阳性

1.3.3血管刺激性试验

依据《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本次试验药物浓度为4mg/ml[4],为临床浓度。采用自身对照,左耳给药,右耳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每次给药前、给药后以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4、48h仔细观察给药部位有无红斑、水肿等刺激性反应。最后一次给药48h后处死动物,取给药部位,作血管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血管是否有组织变性或坏死等刺激性反应。

1.3.4溶血试验

依据《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本次试验药物浓度采用4mg/ml[4],为临床浓度。取试管7支,按表3依次加入2%的红细胞混悬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混匀后按表3加入不同体积的供试品初始溶液,第6、7管分别为阴性、阳性。摇匀后,置37℃恒温箱中。开始每隔15分钟观察1次,1小时后,每隔1小时观察1次,观察4小时,判断溶液是否出现溶血或红细胞聚集现象。

表3溶血试验试管编号

试管编号1234567

2%红细胞悬液(ml)2.52.52.52.52.52.52.5

氯化钠注射液(ml)2.42.32.22.12.02.50

蒸馏水(ml)0000002.5

供试品(ml)0.10.20.30.40.500

2结果

2.1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阴性对照组大鼠背部皮肤未出现蓝色反应斑。阳性对照组大鼠背部皮肤在1∶2稀释点蓝色反应斑的直径均值为11.17mm;1∶4稀释点蓝色反应斑的直径均值为7.17mm;1∶8稀释点蓝色反应斑的直径均值为3.83mm;1∶16稀释点蓝色反应斑的直径均值为3.67mm。低剂量组激发注射后,大鼠背部皮肤未出现蓝色反应斑。高剂量组激发注射后,大鼠背部皮肤未出现蓝色反应斑。布洛芬注射液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结果为阴性。

2.2全身主动过敏试验

连续观察3小时,高、低及溶媒组豚鼠均未出现躁动、挠鼻、喷嚏、呼吸困难、死亡等过敏反应症状,过敏反应阴性;阳性对照组激发注射后均出现躁动、挠鼻、喷嚏、呼吸困难、死亡等过敏反应症状,过敏反应极强阳性。布洛芬注射液全身主动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

2.3血管刺激性实验

肉眼观察布洛芬注射液组及0.9%氯化钠注射液组血管,在给药期及恢复期,均未见红斑、水肿、溃疡等刺激性症状;病理检查显示,每只兔耳的三个取材点均未查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血管腔清晰、管腔内无血栓,血管周围组织无炎细胞浸润或出血等病变。布洛芬注射液对兔耳血管无刺激性作用。

2.4溶血试验

本次试验未见溶血作用,亦无红细胞凝集现象。

3讨论

布洛芬(Ibuprofen)是英国Boots公司1969年上市的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烷基苯丙酸类解热、镇痛、消炎药。属卫生部规定的基本药物。其原料药和片剂收载于我国药典,现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冒、头痛、牙痛、神经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及外科术后疼痛等。布洛芬主要通过抑制体内环氧酶的生物合成来阻断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发挥疗效。布洛芬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包括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溃疡及胃肠道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眩晕、嗜睡、耳鸣等,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呼吸道反应,如哮喘等[7-10]。

本次试验表明,布洛芬注射液不会引起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及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对血管无刺激性作用,不会引起溶血及红细胞凝集现象。布洛芬注射液用于临床是相对安全的。

参考文献

[1]布洛芬临床药理学及在儿科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2,15(12):673-674.

[2]布洛芬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中国药业,1996(09):30

[3]AlhashemiJ,AlotaibiQ,etal.Analgesiceffectsofintravenousparacetamolvs.ibuprofenaftercesareansection:A-706[J].EuropeanJournalofAnaesthesiology,2006(23):183.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Z].2005-03.

[5]袁伯俊,廖明阳,李波.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00-210.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Z].2003-09-01.

[7]布洛芬巴布剂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苏潇潇,2009-05-01.

[8]Guy,R.H.&Hadgraft,J.(eds.)TransdermalDrugDelivery(MarcelDekker,NewYork:2003).

[9]Williams,A.TransdermalandTopicalDrugDelivery(PharmaceuticalPress,London;2003).

[10]Prausnitz,M.R.,Mitragotri,S.&Langer,R.Currentstatusandfuturepotentialoftransdermaldrugdelivery.Nat.Rev.DrugDiscov.3,115–124(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