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探析

罗江良

罗江良

广州市黄埔区环境保护局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说明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更加重视。当前我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态化建设的进程也开始加快,工业生态园区应运而生,其通过对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物料和能量的高效传送,通过协作链网提升生产过程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本文对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概述,并分析如何实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生态化建设,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业生态化建设;工业园区;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我国于2015年印发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工业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园区运用生态工业组织方法和发展模式,使我国的工业园区朝着绿色、低碳和可循环的方向发展。在工业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对于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问题愈发得到关注,各地要以打造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形成生态工业链为目标,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

一、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环境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依赖行政手段

纵观我国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大都依靠行政手段约束工业园区节能减排,并且管理方法较为单一,不能从根本上对起到制约作用。具体说来,在政府的强制推行下,由于工业企业对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因此管理思路较为固定,凸显出对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依赖性,导致部分园区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效率不高,且管理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政府的直接介入下,由于人为因素较大,并没有形成工业企业坚决执行的局面,致使园区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1]。

环境管理力量不足

参考文献

(二)具体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不论在机构设置上,还是参与环境管理的监管人员,都没有满足国家要求的监管标准。我国只有少数工业园区设有环境监管部门,此外,即使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只依靠工业园区内部的几名人员开展工作收效甚微。如果频繁的发生人员调动,管理效果会进一步减弱,因此,由于管理力量的不足是导致工业生态化建设不能有效开展的重大阻碍。

二、如何实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生态化建设

(一)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实现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建设,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离不开工业企业的内在努力,也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方式的制约,同时也需要社会、民众和学术科研机构发挥出监管和促进作用。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约束下的强制动力

南极臭氧空洞变大、海平面升高、酸雨增多,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工业园区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快环保的步伐。然而,只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会加重工业企业的经济负担,并且环保效果也得不到保证。或者只通过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对企业进行压制,最终很可能导致企业进行迁移,从而转移了污染源。因此,在环境约束背景下的强制动力,需要企业自身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2]。

2.国际贸易“绿色标准”的竞争压力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多年,每年工业产品的进出口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前,“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意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绿色标准”已经转变成为绿色贸易壁垒。正如当前正在上演的中美贸易大战,美国就单方面加大了工业产品的“绿色标准”,使得我国部分商品出口受到影响。因此,在生态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发展如果不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从经济角度讲势必会影响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进出口贸易差。从政治的角度上看,会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的竞争力[3]。

(二)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实现产业生态化,需要转变只关注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放弃高能耗和排放大量废弃物的生产方式。具体说来,企业要摆脱线性生产模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建设系统中,充分利用市场发挥出的资源配置作用,从而对资源进行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对商品价格进行调节,形成激励机制。

1.在从国家的角度建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工业企业的生产需要明确基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产权关系,并且把企业的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融入市场,国家需要规定企业在生产中如果对环境资源造成破坏,需要形成补偿机制,比如污水排放超标或者气体排放超标都要受到环保和相关部门的责罚,这样企业就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节能减排,形成内在动力,不仅可以节约工业企业的内部成本,更是工业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

2.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要依据产业生态学原理进行激励

国内部分工业园区运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来管控和约束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从中推动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和运行,但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在管理方面可以借鉴广州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政府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形成资源和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从而打造共生网络。

3.开发其它的激励方式

部分工业企业赋税较重,在税务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可以对节能减排的示范单位进行嘉奖,比如合理减少企业赋税、提供政府补贴等方法,让企业对环保的付出有所回报。同时,终端消费补贴也是鼓励企业开展生态化建设的有利举措,以上方式都可以引导企业向着朝阳企业和生态化方向发展,进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模式,从产业的规划、建设再到正式运营,始终要把生态环境的运行模式融入到生态化系统中,坚定不移通过多种层面的生态产业循环模式打造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生态产业循环模式要想有效运行,首先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利用生态循环经济的理念,使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其次,工业园区需要利用到产业生态学原理,对产值高能耗、排污量大的企业坚决取缔生产资格。企业内部要对资源节约的方法进行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形成生态化发展的网络关系,包括:a物质集成;b能量集成;c信息集成。最后,工业企业的发展要兼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能量的内部循坏:a生态设计、b清洁生产和回收。产业生态化从中观层次的层面来说就是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具体说来就会在是在工业组织模式下形成生态循环系统,在最优的时间和空间下实现副产品的交换,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环境。因此,对于运行机智的制定需要政府从环境成本进行考虑,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策制定的一部分,从而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等打造成园区相互受益的网络[4]。

(四)构建工业生态化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工业生态化建设不仅是通过人为监管和政策的约束,还需要建立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当前我国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借助“互联网+工业生态化”的平台优势,可以让工业园区的环境治理措施可视化,实现管理方式的共享。具体说来,工业生态化建设的信息平台功能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对园区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内部管理,并且实现园对园区环境的实时监控,做到资源的统一调配,实现生产布局的优化,对于达到网络生态监控下的企业要大力扶持,淘汰部门高能耗、破坏环境污染的企业,从而全民提升园区的污染识别能力,实现废物资源的再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蓝天保卫战”已经打响,作为工业企业不仅需要保证良好的良好发展,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本文对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如何在工业生态化建设的背景下,实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还能在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下,结合法律法规、经济、技术等多重管理方式,充分体现出了生态化建设在工业园区实施的优势。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提升生态工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各项工业生态化保护措施,结合生态工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的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育鹏,乔琦.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6,8(5):80-84.

[2]王艳.环境约束下工业园区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机制研究[J].辽宁经济,2016(7):58-59.

[3]金盛杨.苏北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保护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J].低碳世界,2018(7).

[4]刘静,檀辉,张兆海,等.化工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S1):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