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通道技术管理中穿刺技术拓展应用与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3

浅静脉通道技术管理中穿刺技术拓展应用与研究进展

潘东洪吕艳

潘东洪吕艳(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102-03

浅静脉穿刺输液、抽血等是临床护理常见、基本及关键的技术操作之一,同时也是诊断、治疗及抢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浅静脉通道的技术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的一系列相关联的临床问题:如静脉血管充盈度不足、止血带结扎的松紧或滑脱、静脉穿刺及抽血成功率低、输液渗漏及疼痛、静脉损伤及保护、护士劳力及耗材的浪费等。针对浅静脉通道的临床问题,护理研究者对静脉通道穿刺技术进行拓展应用与研究:如止血带结扎的方法、握拳法、热敷、穿刺方法的改进等以解决静脉通道的临床问题,并为静脉通道技术管理提供安全有效、简单经济、方便快捷的静脉通道一系列技术管理的方法,现将近年来静脉通道穿刺技术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止血带结扎法方法改进对改善静脉血管充盈度、提高静脉穿刺及抢救成功率等相关研究

1.1传统单止血带结扎方法改进的研究

对肢体进行静脉穿刺时在穿刺点近心端扎止血带,目的在于增加远端静脉回流阻力,使局部的静脉压升高,浅静脉充盈而利于穿刺。为改善静脉血管充盈度,提高止血带结扎及静脉穿刺成功率,止血带的张力,止血带压力要适宜,要求只阻断静脉回流,不阻断动脉回流,以增加局部血液使静脉充分显露,静脉穿刺时扎止血带的松紧度将从肢体任意部位3/4至1/2周长为长度的止血带拉长扎于该处,远端浅静脉均充盈满意[1]。安丽萍等[2]从结扎止血带时间长短探讨最佳穿刺时间,对腹泻患者及一些呕吐、不能进食等疾患造成的血容量不足末梢静脉充盈度差的病人,用相应延长结扎止血带时间的方法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研究发现扎止血带40~120s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穿刺时间。

1.2双止血带结扎法及双止血带双交叉结扎法的相关研究对血管充盈度及浅静脉穿刺成功率影响的研究对因失血、失液等原因引起的末梢循环不良或衰竭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充盈不良者,采用传统的止血带结扎法在穿刺上方6cm处扎止血带进行操作,其血管充盈度不够理想往往导致静脉穿刺失败影响患者的治疗、检查及抢救等,双止血带结扎法及止血带双交叉结扎法对静脉血管充盈度、静脉穿刺及抽血的成功率、静脉重新穿刺率、病人满意度、痛阈值、护士劳力及耗材及紧急抢救时穿刺时间等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很多。

1.2.1双止血带结扎法及双止血带双交叉结扎法对血管充盈度、止血带结扎及静脉穿刺成功率影响的研究吕艳[3]浅静脉穿刺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的临床观察发现,双止血带结扎法能较大面积阻断静脉血流并迅速增加血容量,明显改善静脉血管的充盈度及提高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吕艳[4]等对因失血、失液引起静脉血管充盈度差的600例的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应用双止血带结扎法的结果为:观察组的静脉血管充盈度明显改善,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3%.71.3%[4][8]。.黄雪霞[5]等对600例次静脉血管充盈度差的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使用双止血带双交叉结扎法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止血带双交叉后结扎牢固不易松动,.克服了止血带的单交叉结扎法会产生一种弹性回缩力导致止血带慢慢的松驰,甚至自动完全的弹开而难以保持止血带一定的张力及可能出现止血带结扎失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止血带结扎法的一次结扎成功率分别为100%、83.3%、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73.3%。陈四萍等双止血带双交叉法用于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临床研究显示对周围循环不良患者静脉穿刺置管,.能更有效的增加血管充盈度.,.避免扎脉带自动松弛,.明显提高了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6]。

1.2.2双止血带结扎法对患者穿刺疼痛、不良反应及满意度影响的研究

宁余音[7]等双止血带结扎法观察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穿刺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选择消化道出血患者,伴有静脉血管充盈欠佳需建立两条静脉通道70例消化道出血量在800~1000m的循环代偿期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3%、77%。出血病人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变小,传统的单止血带结扎法很难看到血管,用手指也无法触及血管,造成静脉穿刺困难,导致来回穿刺寻找血管,增加了损伤的机会。双止血带结扎法能使血管充盈度增加及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寻找血管来回摩擦造成损伤而引起疼痛,同时能减少进针的阻力,减轻穿刺的疼痛及损伤。李春霞[8]等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浅静脉穿刺56例患者中的应用结果发现双止血带结扎法具有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患者满意度高(主要内容有止血带的实用性、操作简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及有无疼痛等)、不良反应少(输液渗漏、重新穿刺、有无皮下血肿、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等)的优点,值得推广。

1.2.3双止血带结扎法对出血患者穿刺时间、静脉穿刺成功率、重新穿刺、护士劳力及耗材的浪费等影响的研究

吕艳[9]等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对上消化道大出血6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静脉血管充盈不良、需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的病人,结果两组前臂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为93.3%、80%。两组不同时间(<30min、>30min<24h、>24h<72h)静脉重新穿刺率比较为12例、25例,临床护理中抢救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患者,除了留置中心静脉管快速补液及中心静脉压监测外,仍急需建立多条静脉通道以便紧急治疗、抢救患者(如升压药、呼吸兴奋剂、输血等),同时为了不影响患者的血压监测常常需要大隐静脉穿刺输液。梅虹等[10]双止血带结扎法在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患者100例抢救中的应用发现:上消化道大出血致休克的抢救中,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优于常规的单止血带结扎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节省静脉穿刺的时间,对分秒必争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刘雪英研究显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产后出血产妇有效的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95%、71.6%),对需要紧急输液、输血及静脉采血的产妇,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的治疗及抢救赢得宝贵时间[11]。因此双止血带结扎法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护士的劳力与耗材。

1.2.4双止血带结扎法在其他方面的研究

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浮肿患者[12]、老年病人手背静脉逆行穿刺[13]及静脉抽血[14-15]中的研究中表明,双止血带结扎法能克服因血管充盈不明显,静脉压力小不易回血或回血量少影响对结果的判断而导致穿刺失败。双止血带结扎法起到双重阻断静脉回流的作用,使局部血管压力增高,血管显露明显,穿刺时回血速度快,同时在抽血的过程中如回抽出现阻力时,松开远端的止血带,被近心端止血带阻断的血液能继续回抽,因此双止血带结扎有双重阻断及二次回流作用的保障,从而提高了抽血的成功率。

1.2.5双止血带结扎法代替握拳法的作用研究

临床上因病人病情的危重、神志不清、年老体弱及小儿、烦躁或等不能配合握拳的患者,静脉穿刺需要两人操作,一人配合握拳。双止血带结扎法在肥胖患儿[16]及儿童[17]采血中发现:止血带代替握拳能起到辅助加压的作用,对儿童采血时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及抽血的成功率。

2握拳法对静脉血管充盈度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用力反复握拳运动因静脉血管易受周围组织压力的影响,当进行用力的重复握拳运动时,肌肉快速地不断收缩与放松,使肌肉间的静脉受挤压,静脉回流速度加快,明显改善静脉血管的充盈度及提高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吕艳[18]对500例浅静脉充盈不佳进行观察,在常规扎止血带后,采取反复用力握拳运动(握拳及松拳)6次(反复法),时间6~8s。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0%、60%。吕学红等[19]采用同法即常规扎止血带后,采取重复用力握拳松拳6次(重复法),时间5-7s,静脉穿刺成功率90%、60%。暴静玲等[20]临床实践中观察发现,在嘱病人握拳时,握拳时以五指刚好握拢呈悬垂状为最佳姿势,不能太紧,握拳的松紧度及方法对静脉充盈的影响较大,正确的握拳方法可以使静脉迅速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3血管扩张药外涂及热敷方法

董方等[21]对慢性衰竭患者、末梢循环不良者、静脉不清楚及肥胖的患者、长期静脉输液或输入刺激性药物后致血管弹性差的患者、休克及疑难危重患者、术前需紧急输入液体等静脉穿刺困难者局部热敷按摩无效者,采用棉签蘸硝酸甘油注射液均匀涂在手背上,然后用湿润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可迅速充盈。研究发现末梢循环不良者、静脉不清楚的患者,一般静脉穿刺满意率为60%,穿刺成功率为57%。经硝酸甘油热敷后静脉穿刺满意率为85%,穿刺成功率为92%。潘承琼等[22]在100例浅静脉穿刺中,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均匀涂在穿刺侧手背上,然后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3min左右,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扩张效果明显,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孟维玲等[23]采用外涂硝酸甘油热敷在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发对血管条件差(血管痉挛、塌陷)能解除血管痉挛等急重症.、休克和慢性衰竭患者应用时发现,1%硝酸甘油外涂后.3min左右皮肤已干,再进行热敷1.min,整个过程耗时约4min左右即可.,而单纯用热敷法则需5-6min。宋相英[24]在静脉穿刺前20分钟,嘱病人先用热水浸泡双手至手背血管充盈。然后用干毛巾擦干双手,躺进被窝里用热水袋持续热敷双手,马上进行静脉穿刺有一定的效果。

4穿刺技术与管理方法改进对静脉损伤及静脉炎发生的相关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静脉炎的原因主要与穿刺部位、血流量小的血管、药物性质与输液量、穿刺技术、管理技术、留置针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25]。张威认为尤其是进针穿刺方法的不当造成对血管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而发生静脉炎[26]。研究证实静脉留置针穿刺选择近心端血流大的血管及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穿刺宜加大进针角度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采用先拔针后按压方法避免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瘀血现象的发生[27]。尤其是提高穿刺技术避免来回摩擦或反复多次穿刺对血管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因此通过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方法、热敷法及握拳法等增加静脉血管的血容量;改进静脉穿刺的方法(把握好穿刺的力度及加快穿刺的速度与缩短穿刺时间)并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等至关重要,以减少针头直接摩擦血管内膜及损伤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及发生静脉炎。

小结

浅静脉通道护理技术的管理是系列的、系统的及良性循环的过程,护理研究者从止血带结扎方法的改进(结扎的数量、距离、张力、代替握拳)、握拳法的改进、热敷等方面对如何改善静脉血管的充盈度、提高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病人的满意度、减少静脉穿刺疼痛及穿刺时间等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改进穿刺方法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损伤静脉血管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又保护了静脉血管。临床上针对静脉通道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系列相关联的临床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管理方法,对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穿刺时间及确保危重病人治疗与抢救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丽梅,傅常清,郭欣欣,等.止血带张力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587-588.

[2]李曼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3):168-169.

[3]吕艳.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的临床观察.现代护理杂志,2003,9(10)785~786.

[4]吕艳.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4):117-118.

[5]黄雪霞,吕艳,马丽娅,等.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双止血带双交叉结扎法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7,22(9):786-788.

[6]陈四萍,杨丽霞.双止血带双交叉法用于周围循环不良患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1年,NO.22.

[7]宁余音,吕艳,韦衡秋,等.双止血带结扎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穿刺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护理学报,2010,17(7):45-47.

[8]李春霞,刘华琼,叶英.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87.

[9]吕艳,韦衡秋,李向真等.双止血带结扎法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建立静脉通道效果的研究.护理研究,2010,24(7C):1910-1911.

[10]梅虹,吕艳,宁余音等.双止血带结扎法在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抢救中的作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735-3736.

[11]刘雪英.双止血带结扎法在产后出血浅静脉穿刺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22(12):1538-1539.

[12]刘国花.全身浮肿病人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的临床观察.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6(10):13-14.

[13]贾冬青,刘霞,刘爱英.双止血带法在老年病人手背静脉逆行穿刺中的应用..临床护理杂志,2007,6(4):76-77.

[14]黄雪霞,吕艳,韦衡秋,等.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浅静脉穿刺输液并抽血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9,23(4):901-902.

[15]黄雪霞,吕艳,韦衡秋,等.双止血带结扎法对肘前臂静脉充盈不良患者手背静脉抽血效果的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10,7(15):99-100.

[16]白凤芝,郑柔,霍新等..双止血带结扎法在肥胖患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8年,29(8):650-651.

[17]余月玲,余月好,安博.双止血带法在生长激素激发实验采血中的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4):69-70..

[18]吕艳..浅静脉穿刺两种不同握拳法的对比观察..护理学杂志,2004,25(6):23.

[19]吕学红,刘辉两种握拳法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07,13(5):45-46.

[20]暴静玲,杨家鹏,张玉英.两种不同握拳方法对末梢静脉充盈的影响.全科护理,.2009,(1):24-25.

[21].董方,陈玉萍,杨蕊..扩血管药热敷小静脉穿刺输液法[J].丹东医药,2009,.3(15):60..

[22]潘承琼,潘唐远,杨小玲..100例硝酸甘油热敷在浅静脉穿刺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5(24):139-140..

[23]孟维玲,李蕾,张佳春.外涂硝酸甘油热敷在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年,21(13):20-21.

[24]宋相英.局部热敷对静脉输液的作用及对比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6.(19):698..

[25]邵伟,葛玲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及静脉炎的比较.现代肿瘤医学,2008,16(2):323-324.

[26]张威,改进静脉输液进针方法的护理探讨.丹东医药,2007,(2):53-54.

[27]谢艳,蔡长红,宋晨婕.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5):45-46..

广西中医学院重点课题(合同号:ZD200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