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3

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探析

蒲世民

蒲世民(贵州省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贵州雷山557100)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43-02

摘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者对景区所处背景环境的要求和标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又在有意无意中破坏环境。因此,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之间内在的耦合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就这一耦合关系展开了分析讨论,找出了一条适合于雷山生态旅游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初探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们在山林、矿野、乡村领略大自然的情趣,在接纳阳光、空气、民风的沐浴和洗礼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恩惠,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对传统旅游行业忽视环境保护的一种纠正,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大热潮,但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旅游”的尴尬境地。其中环境教育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尴尬境地的原因之一。而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缺失的本身又源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政策制定、制度安排、经费保障、人力资源的支撑、教育模式的选择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之间内在的耦合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实,在国外真正的生态旅游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生态旅游者基于回归自然的旅游动机和需求进行所谓的“自然旅游”或“绿色旅游”,实则是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实现人们的自然旅游目的;二是对生态旅游者的自身素质要求高,在国外真正从事生态旅游者的人都是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人士,他们多来自各种与环保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协会或俱乐部,并志同道合地组织开展生态旅游,实现第一方面目的的同时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呼吁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国外真正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所在;三是当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带去支持和发展时,便使生态旅游具有了一种经济属性,要求能通过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实现旅游目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其目的是将环境资源转化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当地居民可持续创汇的目的。看现在,各地的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无两样,我认为生态旅游异化了传统旅游并对环境的极大破坏,甚至异化后的生态旅游对环境破坏更大。因此,现在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怎么发展?学术界应该研究出怎样服中国水土的生态旅游呢?

二、生态旅游建设实施现状

(一)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施生态旅游“双百千万”工程:设立100个各级各类生态旅游示范区(点)和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培育100个生态旅游志愿者组织;产生1000个生态旅游示范经营企业,培养1000个生态旅游专家级导游;建设10000个生态旅游示范家庭,在国内和国际推选10000个生态旅游宣传使者。

(二)我县生态旅游发展。

进年来雷山县依托天然大氧吧国家级雷公山森林公园和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雷山依托浓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实施“一山两寨一线一中心(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巴拉河沿岸村寨一线,县城旅游服务中心)”的旅游开发战略,走“山顶观光旅游,山下吃住玩乐”的“立体”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发展以民俗乡村游、生态农业观光游、自然田园风光游为重点,集生态观光、体验民俗、旅游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西江“千户苗寨”、郎德奥运圣火线路、雷公山森林公园、大塘新桥水上粮仓、苗族鼓藏头、麻料银饰村、乌东水系、掌排超短裙、苗家乐等一批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声名雀起,“上顶观云海,山腰品美食,山脚观民俗……”成为我县旅游新特点,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呼吸天然氧气、体验苗族文化、享受和谐生态的“快乐大本营”。目前我县投入1000多万元在各民族村寨修建芦笙场,铜鼓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油路绕寨边,加强苗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如今,西江、郎德、县城民族广场、掌批、南猛等景区景点天天如过年,悠扬芦笙吹,银片叮当响,飞歌入耳来,舞蹈翩翩起,斗牛、斗猪、斗鸟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每天都在精彩上演,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1至5月,接待中外游客38.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2亿元。对于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3万亩,占总面积的5.6%,其中稻田面积8.49万亩,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总人口15.7万人的贫困县来说,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处理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问题,大量的游客涌入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极度破坏直至毁灭。

三、我县目前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城市化,盲目模仿现象严重。

由于缺乏专业认识和规划,“业主”为了迎合旅游者,盲目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劳神费力、花大力气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如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坡头沟边改为停车场;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也逐步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一些地方搞“三线下埋”,结果埋掉了踩踏几百年的古街;有的“随意模仿”,一讲到旅游开发,就把国内一些开发得较为成功的景区、景点作为“典范”,不加思索地学习其经验,照搬其做法。

(二)乡村文化的流失以及旅游者的“行为污染”。

一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旅游者,放着自己原生的文化、民间的资源不去用,而舍本求末组建文化表演队、艺术团等,把不属于本民族的东西硬搬过来,甚至完全把地方原滋原味的地域特色文化“西化、洋化、现代化、商业化”。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游客的涌入,地方民俗文化也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者成了舞台上的民俗秀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原始性和乡村性。

(三)旅游业专业人才资源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或盲目派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景区进行管理。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四)经营管理粗放。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许多经营者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生态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更是不清楚。许多景点由个人或者村委会管理,处于低水平的管理状态,根本谈不上产品的包装、营销、更新,基本没有新的投入,也基本没有对经营秩序的有力管理。

四、实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内容。

关于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在一般性的游客教育里可以做如下三个层面:在最高层面上,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价值与伦理的解释性材料,以改变游客的价值观与态度;在中间层面,通过各层媒体向公众放映有关游憩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具体做法,以保持公众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最底层面,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制作并向公众分发低影响游憩以及其他维护游憩资源状况的技术以改善游客的游憩行为。

(二)方法。

(1)早期正式教育阶段。全县中小学将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并实行地方考试制度贯彻落实。

(2)经典口号、标语提出阶段。比如,带走的只是几张照片,留下的只有您的脚印!当您随意扔掉手中的垃圾时,也扔掉了您的文明!草儿有生命,足下请留情!等等口号和标语。

(3)宣传手册印发阶段。林业局以及土地局和景区管理局联合印发冠以“荒野礼节”、“荒野伦理”、“乡村文明十佳游子”和“不留痕迹的露营”等各种称呼的宣传手册。

(4)初级教育项目运用阶段。管理者发展教育项目来辅助各项规章制度以管理游客的娱乐使用,或直接应用教育方法来管理娱乐冲击。设立游客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地图、旅游指南和其他信息,在旅游旺季每周免费为游客安排以介绍《生态旅游准则》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讲座和为旅行社提供环境保护培训。出版一些《负责人的旅游指南》在达到宣传效果的同时又起到以大力提倡“影响最小化”的作用。

(5)高级教育项目运用阶段。高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学校负责培养一批拥有资历、精通交流和科学的专修人员担任导游员,以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知识解说,并向游客提出一些关

于如何正确对待敏感文化和脆弱环境等方面的建议或要求。这种教育要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实行教育培训新模式。

五、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建设。

1.实行分区管理,可将生态环境分为科学试验区、旅游区、农作实践区等进行管理,并规定在生态旅游区不允许建设豪宅,建筑物的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具有特色。

2.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旅游者,凡攀折花木、采摘标本、刻字、偷猎等违反规定者,除重罚外,还要强制性地自费接受环境教育学习。

3.强化生态旅游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教育作为其从事旅游服务的前提条件,使他们像爱护自己的家园那样爱护生态旅游区。

4.整体规划生态旅游区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如对稀有的生物物种进行围栏保护,生态旅游区内以林间小路为主,在一些自然物种上贴上标签对物种的种类和功用进行介绍,使旅游者在享受旅游快乐的同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知识。通过专业解说、小册子、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当地的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提高旅游者的环境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将环境保护固化为自觉行为。

(二)加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教育。生态旅游强调要把旅游带给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的限度以内,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三)使当地社区受益。当地社区居民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也应当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参与者。能否使他们受益,关系到在那里开展的旅游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而持续的发展下去,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是生态旅游的目标。事实也证明,当旅游使群众脱贫致富以后,他们会更自觉地保护好使他们得以致富的宝贵资源和环境。

(四)施加可持续的管理。对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管理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在国民素质较低的国家尤为重要。而是否施加可持续的管理是生态旅游和一般大众旅游的根本区别。

(五)提高服务意识,强化一线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教育。今天的服务模式这只能算是本职工作。而真正的服务是在本职工作范围之外向其带来一次难忘的经历,并能让客人记住你。接触客人的永远是一线工作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如何就这家企业的形象,跟管理者的能力没有关系。所以,一线工作人员是不可忽视的,必须加大力度着重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杨龙生态旅游在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12

[2]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1998-05

[3]JeffreyML,Minimisingvisitorimpactstoprotecedareas:theefficyoflowimpacteducationprogrammes[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tsm,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