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形态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形态探讨

万里涛王怀明

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万里涛王怀明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形态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良性的肝脏肿瘤[1]。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当肿瘤过大时,患者的右上腹部会出现疼痛和不适感。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很多种原因造成的,没有明确的病因[2]。在医院检查中,经常使用CT、B超或者是动脉造影等手段来辅助医生检查。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般发生在肾脏当中,发生在肝脏中比较少见,但是近几年来,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由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发病率较低,很多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没有对患者的症状有足够的认识,因此,时常发生误诊的现象[3]。肌动蛋白是平滑肌和相关肿瘤的辨识标记,而HMB45黑色素瘤的特异性标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对这两种标记同时表现出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探讨了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形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1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例,女5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2.3±3.6)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2.5±0.3)年。患者均无明显症状,肝左叶肿块3例,肝右叶肿块7例。观察分析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根据WHO的有关诊断标准,患者均被确诊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2方法

标本经过4%的甲醛进行固定,再进行常规的脱水、石蜡包埋处理以及光镜检查和HE染色。石蜡切片需要经过淀粉酶、PAS消化后,再进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SA染色,第一抗体分别做肌动蛋白、甲胎蛋白、S-100、HMB45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染色[4]。

1.3观察指标

观察10名患者的病理形态、电镜观察、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4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当P<0.05时,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形态观察:10名患者中有8例为实性、2例为囊性;所有患者肿瘤和周围组织的边界线清晰。肿瘤的组织切面为黄色,但是分布不均匀。

2.2电镜观察:有7例肿瘤细胞周围有比较多的基底膜样物质,胞质内有黑色素样小体和大量的线粒体,还有一些微纤维,并且伴随密体产生,少部分肿瘤细胞质内还有脂滴。

2.3特殊染色:对本院10名患者进行了PAS和淀粉酶消化后的PAS染色,在胞质内出现了一些能够抵抗淀粉酶消化的PAS阳性物质,有针状和颗粒状,粗细不等。

2.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10名患者做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具体见表1.

肌动蛋白主要表达在围血管的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以及部分空泡化细胞的胞质中;HMB45主要表达在围血管的上皮样细胞和部分空泡化细胞以及部分梭形细胞的胞质当中。S-100主要表达在部分围血管的上皮样细胞质中,多数表达在空泡化细胞的胞质中。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阳性(+)细胞的表达都在1%以下。

表1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编号肌动蛋白HMB45S-1001++++局灶+2++++局灶+3+++-4++局灶+5++++-6+++局灶+7+++局灶+8+++-9++局灶+局灶+10++++局灶+

3讨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发病率比较低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女性的发病率要高于男性。该病一般发生于肝脏的右叶,既有多灶性生产又有单灶性生产。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35厘米,如果肿瘤体积过大,就会出现出血坏死和囊变等现象。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肿瘤成分是由脂肪细胞、上皮样细胞、血管周梭形和畸形血管混合而成的[5]。

对于治疗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但是手术治疗也会出现局部复发或者是肿瘤细胞转移,所以。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也需要定期到医院体检,特别是对于片状坏死、明显细胞转移以及核分裂活跃的患者更应该高度重视[6]。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于发病率较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如果医生的经验不足,常常会发生误诊现象,导致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所以,为了有效的进行诊断治疗,该病需要和其它的肿瘤疾病区分开,还需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和鉴别。由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可以在术前通过诊断明确患者的病情程度,程度较轻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来说,HMB45阳性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再加上电镜检查等,人们将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纳入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相关的肿瘤当中。

【参考文献】

[1]林洪平,查云飞,邵晓彤,etal.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0):1-2.

[2]周洁洁,许化致,周晓军,etal.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6,22(2):2-3.

[3]宋侠,许顺良,肖文波.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和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1):87-90.

[4]刘小华,徐凯,李绍东,etal.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鉴别[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1(11):1693-1697.

[5]罗荣奎,罗荣奎,赵婧,etal.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82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45(3):165-169.

[6]范大铬,黄海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2例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v.34(04):92-94.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