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室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影响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重症监护病室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影响及护理对策

夏岩

夏岩(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医院ICU病房111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2-051-02

【关键词】重症监护环境因素负性影响

重症监护病房(ICU)为每一位需要生命监测和支持的患者提供服务,为危重患者提供了监护、抢救的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的特殊设置,是抢救治疗的理想场所,但陌生的环境和特殊的设置也易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心理障碍,长时间见不到亲人,易产生孤独、失落感。负面的心理变化会影响到治疗,因而环境对病人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ICU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心理影响

1.1噪声的影响

ICU病房内存在很多种噪声,如脚步声、说话声、咳嗽声、流水声、电话铃声、开关门窗声、仪器运转声等。这些噪声强度可达45~80分贝,而超过60分贝就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降低对疼痛的耐受阈值,使患者烦躁不安,产生较强的压力感和焦虑感,导致心理紧张、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1.2光线的影响

光线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让患者的舒适感降低。患者需要充足的阳光,适量的阳光照射可使照射部位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增快,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但光线过强并直接照射患者,有可能使患者过度兴奋,耀眼刺目的光线使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安;光线太弱,如病房阴暗,会使人感到沉闷、压抑、忧愁及恐惧。日间ICU病房内较暗的光线、夜间较亮的光线、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等不良刺激,都会改变患者的睡眠状态,给患者带来不舒适感,因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丧失。

1.3空气温、湿度及清洁度的影响

ICU病房内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的监测设备和记录的不完善,空调的功能不能满足ICU环境要求,病房空气的细菌检测不及时准确,病房出入人员混杂,不能够实施较好的清洁隔离措施,通风对流的环境设计和设备配置缺陷,空气净化设备设施缺乏等不仅会造成ICU病房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的不适当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病情的恢复,还会增加患者呼吸道感染和有创伤口感染的危险性。

1.4床单位和仪器设备的影响

ICU病房床单位的空间狭小,床铺固定,移动困难,床单位设计摆放及仪器设备放置不合理,患者个人空间受到侵犯,隐私权被剥夺等,很容易造成患者心情不愉快。

1.5来自于其他危重病员的负性心理影响

同病室的患者或相邻床位的患者病情的持续恶化时、病情突然出现变化进行抢救时、抢救无效或患者死亡时等都会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造成忧郁和悲观的负性心理影响。同病室患者存在的性别差异,在接受某些治疗或检查时,如果医护人员不能够充分重视和满足患者保护个人隐私的心理需求,人性化关怀意识不足等原因,都会引起患者内心的尴尬、窘迫和心理紧张。

1.6来自于患者家属的负性心理影响

由于患者家属陪伴对探视陪护时间的安排不满和不理解,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的迫切性问题上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在患者家属与患者交流后,引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满、误解,甚至产生疑问和不信任,导致患者的不安全感

2护理对策

2.1改善病房环境

2.1.1减少噪声

护士应特别注意减少和避免噪声的产生,带头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不穿硬底鞋,并禁止在病房内高声说笑。根据国际噪音协会的建议,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过45分贝,傍晚40分贝,夜晚20分贝。定期检查和维修仪器设备,将运转声降至最低。桌椅脚下要钉上胶皮。采用中心气源,避免呼吸机的空气压缩机带来噪声污染。仪器放置尽量避免靠近患者头部,最好避开患者的视线,以减轻报警声音对患者的刺激。调节电话、传声器等院内通讯系统的音量,以减少干扰。为便于患者休息和睡眠,晚间声响宜控制在40分贝以下。除根据功能、流线分区,以减少不必要的人流干扰外,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尽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尽量少用或不用砖质地砖。

2.1.2改善病房照明设计

ICU应具备良好的采光条件,光线充足,包括自然光和灯光。照明采用显色性好的光源,其照度不低于150Ix,且能分档调节。病房的照明灯光应使用柔和光线,不要直接对着患者的眼睛;夜间应暗化病房,尽量保持患者白天清醒,夜晚睡眠,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ICU病房的窗户应设有浅颜色的窗帘,晚上的治疗应尽早完成,灯光以不刺眼为宜,睡眠时应用加罩的壁灯或地灯,使患者感到宁静而易于入睡。

2.1.3病房温、湿度调节及物品放置

ICU病房要清洁整齐,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病房温度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仪器设备应摆放整齐,位置合理。暂时不用的仪器设备摆放应尽量避开患者的视线,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心理刺激。两患者床位之间最好用屏风或挂帘隔开,以保护患者的个人空间和隐私权不受侵犯,同时可避免抢救处置给病友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2.2做好心理护理

2.2.1入住前访视患者

护士应提前访视将入住ICU的患者,向患者介绍ICU环境,条件允许可让患者接触ICU病房,介绍各种监护仪器、导管及插管的作用及重要性,减少患者恐惧感。术前让患者熟悉有关的医护人员。对紧急进入ICU的患者,要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2.2.2加强心理沟通

患者入住ICU病房后,护士应向患者讲解有关ICU的医学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沟通。护士的微笑能减轻患者的恐惧,交谈时,要注意耐心倾听,随时将对患者有积极意义的信息反馈给患者,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部分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原因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护士可通过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

2.2.3营造适宜的声、光、色空间环境

声、光、色对人的生理及心理情绪有着十分强烈的影响,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可加快病人的恢复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暖色调能使人瞳孔扩大,加速脉搏跳动。冷色调使人安静,减轻眼睛的疲劳。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处于幽静、明快、清新的冷色环境中,能使人精神放松、神情安宁。人在青、绿色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2℃左右,心跳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变缓,心脏负担减轻粉红环境中会使人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跳减慢、减弱心肌收缩力量;紫色使人安静,抑制活动神经、淋巴细胞和心脏的活动;蓝色可消除紧张心理,绿色使人精神安定。病房宜以明度较高、色彩纯度较低的柔和色调为主,给病人以轻松、愉快、洁净的感觉,使病人得到较好的放松和休息。

2.2.4重视患者亲属的作用

根据治疗、护理的具体情况,改善探视条件,让患者家属、亲友有更多的机会与患者亲近,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对分离的恐惧。在患者亲属进入ICU病房之前,护士要对他们进行简单培训,教他们如何与患者会谈,告知最好不要和患者谈论病情,避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家属是患者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家属对于患者病情的理解及对患者的支持可激励患者与疾病斗争的意志,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ICU的噪声污染与防治.解放军护理杂志.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3]护理心理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

[4]中华护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