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疗

栗红梅

栗红梅(七台河市七煤集团医疗中心新兴医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中图分类号】R6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051-02

【摘要】探讨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病毒性肺炎临床诊断

病毒性肺炎(Viralpneumonia,VP)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病毒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通常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常伴气管-支气管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干咳及肺部浸润等。目前已知能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约有200种。2002年11月于我国广东省首发而后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系由一种新发现的病毒—SARS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因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病死率而受到高度重视。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主要辅助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亦有稍高或偏低,血沉大多正常。继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多。痰涂片可见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痰培养常无致病菌生长。但若痰白细胞核内出现包涵体,则提示病毒感染。

2.胸部X线检查主要为间质性肺炎的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两肺呈网状、絮状、斑点状或小片状阴影。也可为支气管肺炎改变。严重病毒感染者两肺中下野可见弥漫性结节性浸润,间质性水肿,肺气肿等,而大叶性实变和胸腔积液少见。X线表现一般在两周后逐渐消退,重症者需3~6周才能完全吸收。有时可遗留散在的结节状钙化影。

3.血清学检测是目前临床诊断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双份血清病毒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4.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是确诊病毒性肺炎的最可靠方法,可采集咽喉和鼻拭子、咽喉漱液、痰液、经纤支镜获取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血液标本,接种于鸡胚或组织细胞进行病毒培养,或采用动物接种法进行病毒分离,然后进行病毒鉴定。但病毒的分离培养一般实验室不能常规进行,阳性率也不高。特异性诊断技术如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同位素免疫标记法等检测病毒抗原、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病毒DNA等都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二)诊断在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根据患者有关病毒感染的基本特征,肺炎的症状和体征,以及胸片有絮状阴影或间质性肺炎改变,血象不高者并排除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应考虑病毒性肺炎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及分子病毒学检查等。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胞核内的包涵体可提示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主要应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等相鉴别。一般根据发病季节、流行史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结合实验室检查和X线胸片所见,有助于病毒性肺炎的诊断,并可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鉴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呼吸道自身防御能力及全身抵抗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故易继发肺部的细菌感染。继发细菌感染多出现在极期,病情重,病死率高。临床上难以判断,归纳以下几点可作参考:①体温降至正常后再度发热,咳嗽加重,痰白色转黄色,全身中毒症状严重;②肺部体征增多,呼吸困难加重,发绀明显;③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由少到多;④白细胞碱性磷酸酶(AKP)积分>200或四唑氮蓝(NBT)还原试验>15%;⑤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升高;⑥胸部X线片示肺部出现新阴影;⑦痰液连续2次分离到相同致病菌,或其他方法证实的致病菌。

二治疗与预后

病毒性肺炎治疗除首先积极抗病毒治疗外,还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等。重点应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一)一般治疗加强护理,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环境安静整洁。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呼吸困难和发绀的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给予雾化或湿化气道,给予祛痰药物,并行体位引流,清除呼吸道痰液。对有喘息症状者适当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并早期进行持续氧疗(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60mmHg或SaO2<90%者),如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应行面罩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三)对症治疗

1.退热与镇静对于发热、烦躁不安或发生惊厥者,应及时给予降温及镇静治疗。烦躁不安或缺氧严重,有明显憋喘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如10%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有心力衰竭时禁用),有呼吸衰竭者慎用镇静剂,痰黏稠者不用异丙嗪。

2.止咳平喘对咳嗽有痰者,一般祛痰剂可以达到减少咳嗽的作用,不用镇咳剂。干咳,特别是因咳嗽引起呕吐及影响睡眠者可服用美沙芬。对咳嗽明显者可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有憋喘者酌情应用氨茶碱、沙丁胺醇、溴化异丙托品等。对有呼吸道梗阻、憋喘严重、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暂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3.物理疗法对肺部啰音经久不消的患者,可用光疗、电疗、超短波等以减轻肺部淤血,促进肺部渗出物的吸收。

(四)抗病毒治疗目前对于病毒性肺炎尚缺乏理想的特异性治疗。常用于临床的抗病毒药物有以下几种:

1.利巴韦林(ribavirin,RBV)又称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是一种鸟苷类似物,通过干扰鸟苷酸合成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为广谱抗病毒药物。临床主要可用于RSV、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肺炎治疗。也可用于汉塔病毒感染的治疗。

2.阿昔洛韦(acyclovir,ACV)又称无环鸟苷,对病毒DNA多聚酶呈强大抑制作用,阻止病毒DNA的合成,具有广谱、强效和起效快的特点,为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临床主要用于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尤其对免疫缺陷或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并发VP应尽早应用。

3.阿糖腺苷又称阿糖腺嘌呤,为嘌呤核苷类化合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具有广泛抗病毒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及巨细胞病毒肺炎,尤其适用于免疫抑制病人并发VP的治疗。

4.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为人工合成的胺类抗病毒类药物,能阻止某些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并有退热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流感A型病毒肺炎的治疗,且在发病24~48小时内应用效果最佳,可减轻发热和全身症状,减少病毒排出,防止流感病毒的扩散。

5.更昔洛韦(Ganci10vir)又名丙氧鸟苷,属无环鸟苷的衍生物,但比阿昔洛韦有更强更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尤其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有高度选择性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肾移植、骨髓移植等脏器移植患者和AIDS病人的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6.膦甲酸钠(FoseametSodium)静滴治疗巨细胞病毒肺炎,并可作为免疫缺陷患者疱疹病毒耐药株VP的首选药物。静滴剂量每次9mg/kg,1日2次,滴速为0.078mg/(kg·min)或连续静滴20mg/(kg·d),稀释浓度低于12mg/ml,疗程2~3周。

(五)中医中药双黄连粉针剂及口服液,以及金银花、贯众、板蓝根、大青叶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方剂等对病毒感染有一定疗效。

(六)免疫治疗

1.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用于防治流感病毒、腺病毒、RSV等引起的VP。干扰素与阿昔洛韦或阿糖腺苷合用治疗骨髓移植后的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聚肌胞(PolyI:C)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诱导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用法:2岁以下儿童1mg/次,2岁以上儿童2mg/次,每日或隔日肌注一次,共2~4周。

3.其他如白细胞介素-2(IL-2)、特异性抗病毒免疫核糖核酸(iRNA)、左旋咪唑、转移因子和胸腺肽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4.被动免疫治疗包括输血和新鲜血浆、高效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抗体以及恢复期血清等也被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

(七)抗生素的应用无细菌感染证据的患者,无需抗菌药物治疗。一旦并发细菌感染或不能除外细菌感染者,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八)少见症状的治疗

1.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应采取谨慎态度,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必要时短程应用,并同时应用有效抗病毒药物,以防止病毒扩散,加重病情。

2.ARDS的治疗对于病毒性肺炎患者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应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救治,主要治疗措施包括:①氧疗:应高浓度吸氧;②机械通气:明确诊断后宜尽早机械通气,PEEP从低水平开始,5~15cmH2O;③合适的血容量;④维持适当的液体平衡:轻度负平衡(-500ml/d),早期一般不宜补胶体,如有明显低蛋白血症,可考虑给予白蛋白;⑤其他如抗炎治疗,生命支持,保护器官功能,防治并发症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编著.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77.

[2]魏璐雪.儿科抗病毒中药的选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8):459-461.

[3]汪受传.中药针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0):594-595.

[4]陈新,王洪.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西南军医,2006,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