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张志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困境机遇策略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国际分工不断扩大和深化,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说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贸易、投资、金融、跨国公司等方面的全球化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阶段,是以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国际化为特征,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动性增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高速融合。

(二)经济全球化的由来和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相伴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线的开辟”是欧洲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奠定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孕育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而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启动则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在这一时期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先进国家陆续发生了以蒸汽机为动力,以纺织业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迅速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到了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爆发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一时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最突出的时期,也是进展最快的时期。而在接下来的近30年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不同的方式阻挠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秩序,破坏了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来往,人们也渐渐意识到战争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危害。而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关税贸易总协定(即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其产生和发展标志着经济全球化从自发过程开始走向制度化过程。同时在这一时期,即在20世纪5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称为“黄金时期”,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此时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关系也被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7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为止。

二、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面临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经济全球化使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国际上流动,使我们有机会利用国际上的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我国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带来了新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我国企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些都有利于我国熟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际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经济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各国实践的考察和观察,是我们更全面广泛地了解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市场经济各种运行模式的利于弊,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与经验。

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策略

(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独立自主,重视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处于不受外国和国际威胁的一

种状态。具体说来,国家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及其带来的响应政治地位和能力。6经济安全是向传统的军事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提高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社会当中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从而提高在经济及全球化当中的生存能力。在我国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不仅包括国内因素也包括国外因素。在国内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的扩大及我国经济结构本身存在的缺陷而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影响。

(二)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快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国民经济。

(三)调整发展战略,提高民族经济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我国的民族经济将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当中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同时也需要集中精力研究属于我国经济特点的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本国独具一格的经济模式,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在世界经济秩序秩当中不断发展不断优化。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改变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的同时加快民族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因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保护民族经济的根本。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珍、陈德民、王成英:《当代经济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