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观念、设计、方法、过程、技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高中生物教学:观念、设计、方法、过程、技能

温玉平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技能

作者简介:温玉平,任教于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一、教学观念

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讨论或作出个人决策,了解相关职业,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要针对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的人为最终目标。

二、教学设计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追求“双基”的落实,而《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维目标。因此,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首先要依据新课标准确定位,确定并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三、教学方法

1.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2.要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教学方式多样化

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而新课标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师的讲,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到位并不重要。而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看学生的学,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学生学了什么,学得好不好,能力是否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优化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技能

1.语言优美

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2.搞好实验教学

首先要明确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随着高中生物实验的增多,实验教学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生物知识的理解,必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两个情况:一是学校生物实验室建设不完善,仪器设备和用具配置不到位,教师仍凭“三寸不烂之舌”在黑板上讲实验;二是少数教师对学生动手实验认识不够,让学生读实验、背实验,这都是违背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

六、其他问题

1.教学课后

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教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2.无效环节及分析

(1)问题设计过于开放延伸

笔者当初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以中国人口这个特定的种群为例,分析其种群特征,再结合其他种群,总结出不同种群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但在问题的设计上,过于开放,从课堂学生反应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无效问题设计。比如,家庭户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初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计划生育,为了防止学生思路过偏,笔者特地加了“主要”二字,结果不少学生仍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有学生认为是经济发展了,有学生认为是分家居住,甚至有学生认为是离婚导致单亲家庭多了。比如,城镇居民比例增加的原因,我当初考虑到很多可能的结果,像城镇化进程加快,迁入人口增加等,结果学生根本想不出这样的原因。

(2)课前预习基本形同虚设

由于这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照本宣科,它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只有通过预习,知道了教材的大体内容,才能在上面的问题探讨中加以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原本这些问题的探讨最多十五分钟的时间,但事实上,学生光看书的时间就十多分钟,这必然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无法正常进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学生:一是根本没有时间预习。现在的中学生,表面上看在校的学习时间明显缩短,但是,每天教师布置的课下有形作业足以让学生学习到晚上十点多,再加上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强硬态度,很多学生要么赶夜加工,要么早起加点,甚至不得不抄袭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时间去真正地预习;二是学生不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反正教师上课要讲,现在预习也没有什么用处。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生物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任何一种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我们的素质教育,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提出,直到今天才达到这种情况,而我们的新课改才刚刚起步,可以说,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新课改的实施又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开辟了快车道。在我们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全体高中教师,一是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新课改,二是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实际出发,为新课改的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邮政编码:0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