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王丹鹤

王丹鹤(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110021)

【摘要】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7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临床特征,用于指导治疗。结果: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大多有糖尿病或心绞痛病史;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表现;两组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病史,做好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有利于临床治疗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027-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17例。将其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分类依据是ST段有无提高。非ST段抬高组患者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0±2岁;ST段抬高组患者82例,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测量患者的血糖、血脂。(1)第一、二天每6h记录心电图1次,此后每天记录一次。(2)第一天每6h测一次心肌酶;2~3天,每天测量一次;第4天~心肌酶恢复,每3天测量一次。(3)此外,对于患者胸痛、心率失常、心脏泵衰竭、心肌梗死等症状,要及时记录。

1.3诊断标准与观察指标

1.3.1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有如下三点,满足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胸痛持续30min以上,符合心梗的胸痛特点。(2)ST-T的动态衍变持续时间长,在24h以上。(3)血清酶学的改变符合心梗的变化规律或血清的cTNT值和TNI值升高大于正常值的2倍。

1.3.2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有如下三点,满足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诊断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剧烈的胸痛持续30min以上,且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3)心肌损伤标记物,如肌酸激酶(CK)、肌酸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等异常升高。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各项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均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患糖尿病、心绞痛、心率失常、在灌注心肌治疗及死亡的病例数为:非ST段抬高性心梗组分别为13例(37.1%),20例(57.1%),10例(28.6%,)17例(48.6%),2例(5.7%);ST段抬高性心梗组分别为16例(19.5%),31例(37.8%),45例(54.9%),71例(86.6%),8例(9.8%)。

由以上数据可知,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在灌注心肌治疗(48.6%)明显低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86.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或心绞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患者导致心率失常或死亡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指具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持续超过20min,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但心电图不具有典型的ST段抬高,而是表现为ST段正常,压低等非特征性改变的一类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病理基础主要是冠状斑块损伤的基础上诱发急性非闭塞性血栓,或虽为闭塞性血栓,但侧支循环较好,病理学形态研究证实ST段抬高性梗死(STEMI)冠脉内含大量纤维蛋白的红色血栓,而NSTEMI为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MI和ST段抬高的Q波MI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即: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3.2发病原因

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实际上由于原有轻度或中度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血流闭塞所造成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MI和ST段抬高的Q波M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发展到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合。在心电图上的典型表现为ST段抬高最终发展到冠状动脉相关的心室壁完全或几乎完全坏死,使管腔不完全闭塞的血栓产生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MI。

3.3发病机制

非ST段抬高的MI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患病动脉的不完全阻塞更严重时间更长久造成心肌血流暂时减少而致MI非ST段抬高的MI与ST段抬高的MI相比前者缺血区的血流常在发病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重建了,这是由于完全阻塞的血栓早期溶解,原有的斑块破裂较快痊愈,血管痉挛缓解,在完全阻塞时有广泛的侧支循环,血栓总负荷较低因而前向血流从未消失。这些机制均使心肌坏死较早停止而限制了梗死的发展,可以认为非ST段抬高的心梗是介于ST段抬高的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的中间状态。非ST段抬高的心梗的心肌坏死在性质上,常常表现为较少的心肌坏死部位融合更多地集中在心肌壁的内1/3,因为血流恢复或已形成的侧支循环可以防止坏死区跨越整个心室壁厚度。

3.4症状

非ST段抬高的MI有MI史和既往心绞痛症状者较ST段抬高的MI多见。AMI的并发症多见于ST段抬高的MI,较少见于非ST段抬高的MI。非ST段抬高的MI梗死范围小于ST段抬高的MI。非ST段抬高的MI梗死延展明显多于ST段抬高的MI。梗死性心包炎多见于ST段抬高的MI,少见于非ST段抬高的MI。非ST段抬高的MI出院前运动试验阳性较ST段抬高的MI高2倍。

4.结论

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相比,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不具典型的ST段抬高。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用PCI治疗辅以抗缺血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强化以降脂药物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做好日常的预防、保健措施,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忌油腻、高盐、高脂食物,多参加劳动以及体育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最终将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雷娟,周淑娴,张玉玲,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1):25-28.

[2]危小军,廖伟,谢东阳,等.53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7(4):1843-5.

[3]CannonCP,WeintraubWS,DemopoulosLA,etal.ComparisonofearlyinvasiveandconservativestrategiesinpatientswithunstablecoronarysyndromestreatedwiththeglycoproteinⅡb/Ⅲainhibitortirofiban[J].NEnglJMed,2001;344(25):1879-87.

[4]陈纪林.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8):501-3.

[5]于维雅,杨庭树,沈林,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特点及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