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学会观察

叶丽

学会观察

叶丽

(铜陵市狮子山区东山小学安徽铜陵244000)

有些同学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听了老师朗读一篇好作文,便情不自禁地说:“啊,这事我也经历过,怎么就没有想到要把它写成文章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所以才感到“没的可写”。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养成观察的习惯。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的可写”,就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为广阔的自然、社会和生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1.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小到一只昆虫、一朵小花,大到星空、宇宙,只要用心体会,都会有所发现。但我们的学生正是缺少这一点,他们常常让一个很好的写作材料轻易地从身边溜走,然后抱怨生活乏味,没的可写。

“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常带他们单独去校园中观察。面对脚下一丛很普通的小草,我和学生一起蹲下身,“这棵小草可真美呀!”我说,学生疑惑地看着我,我接着说:“你瞧,它的叶子有多少种颜色,深褐色已经枯萎很久了,这片浅黄的才失去青春的光彩,还泛着点绿呢,而这片嫩红的可是刚刚才出生的,再过一阵,它才能和别的伙伴一样穿上绿色的衣服。”他被我的话吸引了,也用好奇的眼睛看了起来。“老师,你看,这是什么?”他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一个小小的扁豆状的东西问我,我摇摇头,他的好奇心更强了,用手碰了碰这个小东西,只听得“沙沙……沙沙”一阵微弱而清脆的声音传了出来,“老师,这是个天然的小铃铛!”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蹲下来看世界,是不是很不一样?”他使劲点了点头。

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推开这扇窗,让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学会多种观察方法。

一说到观察,大部分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看,其实观察的方法很多,在观察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调动各种感官,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闻闻--有什么气味,用耳听听--有什么声音,用嘴尝尝--有什么味道,用心想想--有什么感觉……这样,事物的突出特点和整体印象,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之下,就会清晰而牢固地留在学生们的心里,很好地帮助他们更为真切、更为完善地了解事物。

为此,这学期我特地为学生安排了一次观察作文课,取名为“感受自然”,在这节课中我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他们是自然最虔诚的崇拜者,瞧,他们有的正细细端详着一只小虫,有的用小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有的摘下一片树叶用舌头轻轻地舔着,有的则干脆躺在草坪上,闭上眼睛,让心灵放飞……“老师,我可以脱下鞋碰碰小草吗?”一个小淘气鬼歪着脑袋问,我微笑着点点头,多有创意的观察方法呀!

大自然无私地为孩子们奉献着,孩子也用优美的文字回报了她,你听:“今天,我闻到了风的味道,那是一种使人心情无比畅快的气息,我仿佛置身于清澈的湖水中,又仿佛飘荡在秋天深蓝的天空下。”

学生的思维在观察中激发,情感在观察中沸腾,丰富充实的内心感受下,怎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

3.平等对待观察对象。

当学生绘声绘色地描写着他家刚开的太阳花,当学生在日记中为自己的小宠物生病而伤心、难过时,我总能透过那普通的文字,看到一颗美好善良的心灵。自然界的中那些小生命们,常能拨动孩子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心弦,让他们释放自己的爱心,因此这些文字显得那么富有吸引力,而这种爱正源于孩子们对事物平等的态度,在他们眼中,这些生命和自己是平等的。我抓住这点,在观察中我引导学生将观察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朋友,平等地去看待它们,让自己的心灵最近距离的感受来自自然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眼中花儿有了生命,小虫成了他们的玩伴;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听懂的小鸟的歌唱,大树的倾诉;正因为如此,周围的世界变得如此神奇和神秘。

在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孩子们笔下流露的真情令人心动,“阳光像一个淘气的孩子,顺着棕榈树的叶子“哗”地滑落下来,一个接一个,像总也玩不够似的。”“一阵风吹过,竹叶飒飒作响,啊,我听懂了,她在说:‘快快长大,快快长大……’”

孩子们在观察中不仅收获了爱心,也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帮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神奇的窗……

收稿日期:201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