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监护仪器的管理及风险的防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车载监护仪器的管理及风险的防范

李光珍刘敦玉刘艳

李光珍刘敦玉刘艳(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急诊科四川泸州646000)

【中图分类号】R19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431-02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急救物资的配备和管理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质量。先进精良的仪器设备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先进齐全的检查、监护和治疗仪器是院前急救的先决条件。车载设备齐全和功能先进实现了就地抢救的原则,从而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车载监护仪管理风险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各地市州120的统一规范管理,对院前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严格的组织纪律,规范化的急救措施,更要有良好的急救设备。而良好急救设备将推动急救医学的发展,推动急救水平的提高,是院前急救安全和高效的必备条件之一[1]。我院地处西南边远地区,经济条件以及人民生活环境相对较落后。院前急救设备和急救环境较差,我们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将面临更多更大的难题和挑战。

1车载监护设备存在以下安全隐患

1.1车载监护设备准备不够充分我们西南地区在120的统一指挥下常建立一级急救站以及二级急救站。一级急救站常备硬件设备: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除颤仪、面罩、血糖仪、担架等,二级急救站常备一般急救药品箱及液体箱、氧气袋等,急救设备不全,常常会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2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山路崎岖,坡陡路滑,车载监护设备随时有砸伤患者及其家属的可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1.3监护设备不够精良,途中的颠簸抖动,常导致设备接触不良使显示波形受到干扰。而且很多国产的监护设备充电后常常只能连续监测半小时,救护车电源常常有限。如心肌梗塞的患者,上车后要密切观察监护仪心电波形变化,随时要做好除颤的准备,如果由于救护车内的抖动导致心电波形的异常变化,不仅给医护人员带来诊断上的失误,而且常常增加病人及家属的恐慌心理,带来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4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在院前急救设备上投入较少。

1.5急救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对设备操作不够熟练或者由于接听电话时未详细了解病情、病员人数,加之携带的急救设备和物品不充足,客观上增加了急救工作的不安全因素[2]。

1.6管理上的缺陷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导致个别护理人员工作马虎,风险和安全意识淡漠,使急救设备未处于完好的状态,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及风险。

2防范措施

2.1针对以上诸多的安全隐患,加强风险的防范措施刻不容缓,近年来,由于媒体的负面宣传报道,加之网络的传播作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传统的医患信和的美德已烟消云散了,院前急救本身就是高风险和高难度的工作。有文献报道,危重病人死于原发病的不到10%,多由于抢救时机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能否迅速把急救人力和物力运到病人身边,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好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送到病人身边,在最短的时间里进行必要的诊治,是我们每一位医学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就希望政府和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配备尽可能精良的急救车载设备。急救管理能否优质和高效,综合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也是社会、家庭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

2.2加强医护人员使用仪器设备前的操作培训,做到每人对仪器的使用、保养都能掌握,并制定严格的奖励措施。为了保证急救车上设备处于完好的功能状态,护理人员应做到班班交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和及时补充。在转运中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动态监测病情,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判断和评价病情,避免过去全靠经验的不确切性,提高诊治水平,从而实现由被动救治向主动抢救的转变。

2.3加强管理,急救车上的设备应尽量减少搬动,做到定位放置并加以支架固定减少仪器的晃动以免急救车在拐弯或路况差的情况下砸伤患者。急救车应尽量做到专用,有许多中小型医院急救车常常挪为它用,从而导致急救设备不能在急救车上定位、定点放置,来回搬动设备会导致急救设备的损坏,缩短其使用寿命,增加运营成本。

2.4近年来,随着电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普及,以及生物医学传感器小型化,使得无线医疗监护系统成为一种可能。各型监护设备由笨重逐渐被轻巧、便携的设备所取代,如哈佛大学研制的穿戴式脉冲血氧计和穿戴式二导联ECG等。

总之,院前急救是急诊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院前急救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掌握先进的急救技术,而急救物资的配备和管理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的质量。先进精良的仪器设备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先进齐全的检查、监护和治疗仪器是院前急救的先决条件。车载设备齐全和功能先进实现了就地抢救的原则,从而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淑芳等.院前急救物资管理方法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0.

[2]余中华.院前急救的护理安全问题与应对措施.临床合理用药,2009,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