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后气管瘘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气管切开术后气管瘘治疗体会

叶雪梅李海燕

叶雪梅李海燕(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伤口小组广东广州510220)

【摘要】喉癌患者因肿瘤占位、肿物压迫气道,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道阻塞,从而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常需要进行气管造瘘来保障呼吸;造瘘后再进行放射治疗是治疗喉癌患者的主要措施之一[1]。气管切开造瘘后的患者可能涉及到众多疾病,当疾病或其他因素解除后,有多方面因素影响气管瘘的愈合,这里涉及疾病本身的因素,也有患者体质包括营养方面的因素。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多数是针对气管瘘的护理工作,而鲜有通过护理操作,而将气管瘘闭合的,我院推行伤口管理制度两年以来,处理相关病例较多,本文将总结实际经验,报道气管瘘闭合病例施治及效果分析。

【关键词】临床护理气管瘘治疗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2岁,因进行性吞咽不适和吞咽困难于外院行“下咽癌气管切开加根治性放疗加化疗术”。术后5月气管切开伤口迁延不愈,经过多次清创缝合均失败。入院时咳嗽、咳痰明显,无胸闷、心肌,无活动后气促,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端坐呼吸,无四肢浮肿等。既往病史无异常。体查:颈无抵抗,气管居中,颈部可见直径约2CM瘘口,有气体溢出,与气管相通,局部皮肤无明显红肿和分泌物。辅助检查:梅毒确证实验:阳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乙肝病毒c抗体阳性。痰培养可见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化脓性链球菌,表面葡萄球菌等。

1.2手术方法:在敏感抗生素使用情况下,用凡士林纱填塞瘘口,定期换药一周后伤口无明显好转,于全麻下行气管瘘闭合术。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的脓性分泌物,缝合气管瘘口,并缝合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

1.3结果:定期换药,红外线灯照射并磺胺嘧啶银霜局部抗炎,一周后切口中段可见苍白坏死区,局部皮肤潮红,随后出现少量黄白色渗液,伴少许脓液,并出现伤口破裂,气管瘘缝合术失败。

2护理

2.1护理前准备:伤口愈合欠佳,手术失败后,请护理部伤口小组会诊,可见气管瘘1*1.5CM,深约1.0CM,伤口3点,9点,12点方向有1.0CM潜行,基底100%黄色腐肉,伤口与气管相通,有气泡及脓性分泌物溢出,周边皮肤潮红明显。

2.2清创护理:双氧水清洗伤口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用头皮针逐步清除坏死组织后,用水凝胶自溶性敷料和聚氨酯泡沫敷料填塞,外加重组牛碱性成纤维因子外敷促进伤口愈合,后者每次换药都需要。

2.3换药护理:视伤口愈合情况决定换药频率,早期渗液多,感染严重,每天换药两次,渗液减少,感染控制后每天更换一次敷料,渗液完全消失,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隔天换药一次。

2.3.1在伤口渗液培养发现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后均用双氧水冲洗伤口,伤口痂皮较多时加用爱康肤银离子敷料填塞。

2.3.2伤口痂皮减少,基底部少量漏气,停用银离子敷料,改用藻酸盐敷料外用。

2.3.3伤口分泌物培养证实细菌减少后,以优拓SSD引流,美皮康外敷并用纱布包扎。

2.3.4伤口分泌物明显减少,分泌物培养无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只剩下化脓性链球菌,停用双氧水冲洗。

2.3.5伤口感染得到控制,无渗液,基底部无气体漏出后,改用水胶体拉合伤口。

2.4气道护理:气道分泌物从伤口喷出,清洗伤口后,嘱病人深呼吸5-6次,屏气3-5秒,从胸腔进行2-2次短促有力的咳嗽,促使分泌物从伤口喷出。

2.5饮食护理:嘱患者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优质蛋白饮食,加强维生素A、B、D及锌的摄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2.6心理护理:患者年老,长期疼痛和不适,加上经受多次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多数存在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认知程度给予相应的耐心解答,消除紧张心理,力争取得患者的配合。

3预后

从伤口小组接手处理该患者后,4个月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内口完全闭合,外口明显缩小,没有渗液,不影响呼吸。避免二次清创缝合术。

4讨论

4.1伤口处理的序贯治疗有利于伤口愈合。早期气管瘘道形成,气管与外界相通,伤口基底部有气体漏出伴多量脓性分泌物时,采用敷料以水性可吸收为主,因伤口痂皮增生较多,采用银离子敷料以清除增生痂皮并起到局部消炎抗菌作用。待伤口渗出逐渐减少,比较干洁时,采用含水性不多的敷料,主要以促进伤口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为主。如果用药顺序错误,不利于伤口生长,甚至产生有害影响。

4.2对伤口的致病菌采用针对性治疗。伤口细菌可能与当初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有关,也有可能是伤口迁延不愈继发其他致病菌感染。此病例早期伤口含有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等致病菌时,每次换药都用双氧水消毒,并用银离子敷料消毒,以改变细菌生长的环境,促进伤口愈合。后期伤口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成纤维因子和美皮康等外敷即可。

4.3新型敷料的使用对伤口愈合有促进作用。采用各种敷料,剂型,药性,含水性等各不相同,均针对伤口渗液进行处理。各种敷料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合理选用外用敷料,对一个造口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和艰巨的任务。

4.4换药频率对伤口愈合起关键作用。早期伤口渗出多,换药频率较高,通过敷料对脓液和渗液的吸收,和对局部伤口的渗透,避免脓液对伤口的刺激,促进伤口愈合;当渗液减少时,换药频率降低,避免过度换药对伤口的刺激,使伤口有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也利于敷料和药物对伤口的长期消炎促生长作用。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难以处理的伤口,都需要根据伤口渗液情况和细菌培养情况两方面进行针对性治疗,再利用外用敷料的特性采用序贯性治疗,配合医疗、营养等综合治疗措施,一般都可以使伤口痊愈。而针对如本文所说的存在梅毒和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在进行开放性伤口换药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术者的个人防护。

参考文献

[1]马双莲,薛岚.实用肿瘤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