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对语文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

吴文文

江苏邳州市新城中学吴文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对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出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打下基础”],“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呢?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在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一、瞄准学情,以学生为主体,因学情施教

问题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更多的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真实情况,包括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学习探究。

二、情境引入,激活学生,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并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快捷地置身于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呢?

1.抓住兴趣点

学生只有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感兴趣,才可能很快地走进探究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三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时,就可以选择学生的兴趣点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口语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烛之武又有着怎样的智慧,仅仅用了124个字便劝退了来犯之兵,保存了国家的安危,其言辞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内容,又有怎样的特色呢?大多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抓住了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学生的阅读探究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2.抓住好奇心

学生只有好奇心产生了才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燃起探究的热情。在教学舒婷的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这首诗的每一节最后都有“——祖国呵!”,那么这一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和声调?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一下子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阅读感知,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诱发出来了。

3.合理利用学习内容的矛盾和冲突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如能引发学生与已知的学习内容相矛盾、冲突,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朱自清的散文历来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佳作,但当代散文大家余光中先生却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么,余光中先生的意见有没有道理?你又是怎样看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呢?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查阅资料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及创作风格,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三、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和语文息息相关

如果,在语文课上探究那些与语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则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像一些人所说的“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最后得不偿失。比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探究月在古诗词中的意向美就很有探究的价值,让学生由月去探究月亮离我们多远,怎样去开发月球的资源,虽然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学习古诗词的语文课堂上开展这类探究就显得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

2.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探究就是为了发现和创新,所以其答案不求唯一性,最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在学习苏教版选修教材中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其课后有一个探究的问题,比较章词和苏词的优劣,有三个人的评述可供参考,这样的问题就有开放性的特点,由于没有所谓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才能够见人见智,探究的热情才更加高涨。这样的问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3.必须有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有困惑的时候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教学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时,很多学生对于文章的题目很难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文中讲述了几个人被寒风吹彻的故事?文中讲到的寒冷有几层意思?在这些问题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理解了寒冷的表层和深层的含义,进而理解了文题的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