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草蛇灰线叙事手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红楼梦》的草蛇灰线叙事手法

李博涵

——以探春为例

李博涵山西大学030006

[摘要]“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草蛇灰线法是一种叙事的具体手法。《红楼梦》中,草蛇灰线法的使用,是其一大特色。此处通过草蛇灰线法的五种形式: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和化用典故法,分析探春这个人物的命运伏笔。

[关键词]《红楼梦》;草蛇灰线叙事手法;探春;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化用典故法

1.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情节安排,别出心裁,其中草蛇灰线叙事手法的运用,不得不说是《红楼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本文将从草蛇灰线法的五种形式出发,以探春为例,探讨草蛇灰线叙事手法在《红楼梦》中的运用,通过情节发展中对探春命运的暗示、伏笔,推论出探春远嫁的结局。

2.草蛇灰线叙事手法

所谓草蛇灰线是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红楼梦》脂批本对全书叙事技巧有一段经典评述:“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提到了“草蛇灰线法”。

草蛇灰线叙事手法包括五种形式: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和化用典故法。下面就以探春为例,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一下草蛇灰线手法在《红楼梦》中的运用。

3.草蛇灰线手法在《红楼梦》中的运用,以探春为例

3.1谐音法

谐音法是指利用汉语同一读音往往有多个形义不同的汉字的特点,假借此字之声音,而指彼字之形义。主要体现在探春与其姐妹的名字上面。

洪秋藩《红楼梦抉隐》中以为:“《红楼》妙处,又莫如命名之切”,“《红楼》一姓一名皆具精意,唯囫囵读之,则不觉耳。”《红楼梦》中探春的名字要与她的三个姐妹的名字连起来读才能发现其中深意,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联系她们日后的结局,元春风光过后难逃一死、迎春子系中山狼,一载赴黄粱、探春生于末世才能无法施展、惜春看破世事,常伴青灯古佛旁,才能明白原来作者早在她们的名字上就预示了她们一生命运的悲惨,令人叹息。

3.2谶语法

谶语,即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曹雪芹巧妙地把谶语运用到小说情节之中。这种谶语法分为诗谶、迷谶和语谶,在此主要讨论语谶。

语谶,是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和对话暗伏他们后来的遭遇。《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一同行酒令。探春掣了一签,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和探春开玩笑道:“我们家已经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个王妃不成?”在此处暗示了探春远嫁之后成为了王妃,对探春的结局作了较为明确的暗示。

此处语谶,也是红学家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产生质疑的一处印证。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将探春的结局安排为嫁与海疆贵人,甚为得意,后来归宁一次,出挑得比以前更好了。既没有远嫁,也没有成为王妃,甚至生活过的颇为得意,这显然和曹雪芹前面所做的铺垫是不符的,甚至是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主题不符,这显然是需要再加以讨论的。学界对探春结局的推测主要为离开家园,远嫁海外,成为王妃。这一推测是以前八十回的草蛇灰线为基础而得出的。

3.3影射法

影射法是指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起暗示、引导和提示的作用或借喻的作用。影射法的具体表现是以物来影人,体现在探春身上就是,以杏花影射探春。

也是《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掣了一签,上面画着一枝杏花,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用杏花影射探春,“日边红杏”正与日后探春嫁为王妃相对照。

“杏”谐音“幸”,是谓吉兆。《红楼梦》一开篇就介绍了一位福厚的女子名娇杏(谐音侥幸),“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实在命运两济,幸甚至哉!探春在此处亦有吉兆,“日边红杏倚云栽”喻说探春,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习惯,“日”象征皇帝,“日边红杏”当指皇帝身边的贵妇、王妃或可近之。以杏花影射探春,为探春日后成为王妃埋下了伏笔。

3.4引文法

引文法是指前文中的某一情节,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后文中的另一情节。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探春掣了一签涉及姻缘,正引出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探春放风筝的情节,“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飖飖都去了。”

第六十三回说的是探春的姻缘,正引出第七十回探春放风筝,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这三个风筝绞在一处正是预示着探春的姻缘,日后身为王妃,却也免不了飘摇浮荡。

3.5化用典故法

化用典故法是指将历史典故化用进作品中,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脉。曹雪芹巧妙地将典故化用到小说创作中,为情节发展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探春为自己起了个别号“蕉下客”,黛玉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蕉叶覆鹿”是一个典故,黛玉用来打趣探春,但这个典故的寓意也与探春日后的命运相关。

蕉叶覆鹿的典故来源于《列子》卷三〈周穆王篇〉,讲的是春秋时,郑国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后以“蕉叶覆鹿”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幻。此典故也预示着探春的一生,纵有一身才华,却为女儿之身;虽为王妃之贵,终是身世飘零,得失荣辱如梦幻泡影。

4.结语

探春的悲剧是那个时代中所有贵族青年女子的悲剧,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无奈和痛心。本文以探春为例,从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引文法和化用典故法这五种形式分析了草蛇灰线叙事手法在《红楼梦》中的运用,对探春的结局进行了推测,认为探春嫁给了国内的王,之后随之远适,半生飘零。从整体上来说,草蛇灰线手法不止对《红楼梦》,更是对整个明清小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李鸿渊.红楼梦中迎春、探春、惜春形象比较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何红梅.清代红楼梦评点论“玫瑰”“杏花”与“探春”[J].红楼梦研究,1994.

作者简介:李博涵(1997年7月),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学习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