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童峰

童峰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中图分类号:K8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80

摘要: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它作为生命个体的符号标志,是我们身边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本文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姓与氏的产生及其不同作用,也为现代人取名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影响;取名

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即以传说中的皇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是一种对同一种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与寻根情结,而这种寻根意识最终则以姓氏为渠道,达到百川归海,种姓统一。

一、古代姓氏的作用

姓氏是家族的名称,个人的血缘符号,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古代,它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明血缘的“姓”。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关系的“遗传”性符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而且一般不能选择的姓氏,姓氏是代表和识别社会成员的主要标志,醒目的表示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血缘”,表示同姓的人就是同一位祖先的子孙。

(二)别贵贱的“氏”。

“姓”是全体氏族成员与生俱来终生使用的,“氏”是姓所衍生的氏族分支。“氏”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其主要作用在于“别贵贱”,随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升沉而变化。秦汉以后,氏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三)别婚姻。

“同姓不婚”是中国古代一项非常严格的婚姻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外婚习俗发展成为西周的一种礼制,再上升为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礼记•大传》规定,只要是同姓,毋论远近亲疏,虽百世而婚姻不能相通。其原因就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③,“同姓不婚,恶不殖也”④,在中国人看来,同姓即同祖,“五百年前是一家”,有血缘关系的人通婚是男女无别、与禽兽无异的行为,因此被视为婚姻大忌。

(四)明世系。

古代无子者,必有择立嗣自子之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有关,吕思勉说:“中国人所与必欲立后,盖中国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古人之所以为此说,则以其谓鬼犹求食之故”。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死为鬼,鬼须血食,而且应有后代儿孙奠供。因此无子者为了使自己不成为孤魂野鬼,就努力的续上香火。无子就收养嗣子,但收养继嗣应以同姓为限。

二、当代姓氏的变化

随着民族融合,经过几千年天翻地覆的历史变迁,作为华夏群体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生命个体象征的专有符号的姓氏,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既不同于传统模式而又与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姓氏观念开始淡化,出现“姓名”合一的趋势。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以利益、价值等新的需求标准来确定人际关系,传统的以血缘关系按宗族类别确定活动区域或交往对象则已退而居其次。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使亲族间的关系网大为简化。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下,传统的姓氏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表现在:

1.子承父姓的习俗已发生变化,子女可以从父姓,也可以从母姓,或以父母合姓作为名字,有的甚至另取一个新的姓。

2.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她)的智慧才干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与姓氏无关。姓氏已不再具有以前那样严格的固定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姓氏,他人无权干涉。《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3.“姓”、“名”合一的趋势正在开始,这主要流行于知识分子群体。例如,有的作家、艺术家长期使用固定的笔名、艺名,而原名却被淡忘了。笔名可能是一个词汇,很难区别其中的姓和名。如李芾甘的笔名叫“巴金”,到底是姓巴名金,还是就叫巴金而不必再分姓名,人们对此都不会深究。

(二)姓氏分布不平衡,“大姓”人口过多。

中国古今使用的汉字姓氏,多达一万余个。但由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古代大量姓氏已经废弃不用,由此造成我国姓氏在全民人口中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表现为姓氏用字单调、大姓人口比例庞大等现象。我国目前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600个,而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常用姓氏,也即在11亿人口中约有9.5亿多人只用了100个姓氏。在这100个姓氏中,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等19个大姓的人口即占了汉族人口的55.6%,即全国大约有一半人口只使用这19个姓氏。而在这19个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张三个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22.4%,这就是说全国约有2.5亿的人只用这三个姓。大姓之所以“人满为患”,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造成的。

(三)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当代中华姓氏的又一重要景观。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由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交融汇合形成的。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将本民族原有的姓名制度(如父子连名、有名无姓、多音姓氏等)改作汉族习惯的姓名形式。少数民族姓氏符号的汉文化倾向,是各民族团结和睦、互相交融的自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三、现代人取名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宝宝呱呱坠地,父母最关心的莫过于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命名,看上去容易,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两三个字的简单组合,里面却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技巧和方法。要做到名字顺口、简单、含义深刻、令人难忘,在命名时就要注意许多问题。

(一)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汉族起名,一般避开祖先的名号。汉族传统极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扰乱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祖先的不敬。

(二)尽量少用或不用生冷字。

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只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取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工作,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

(三)避免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给人深刻的第一印象。

(四)回避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为避免尴尬,对于多音字应尽量回避。

(五)忌用“绕口”字。

双声叠韵是造成“绕口”的主要原因,如姜嘉锵、张昌商等。符合音美标准的命名,应当是名和姓的声母不同组,韵母不同类。由于名和姓的声韵异组异类,声音有了变化,读起来比较顺口悦耳。

(六)注意不雅的谐音。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看非常高雅,但由于读起来会与另外一些不雅的词句声音相同或相似,便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嘲弄,父母起名时,如不慎重,很容易给儿女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七)少用过于时髦的字。

在历史的任何阶段,总会涌现出一些时髦的字眼儿,如果命名时追逐这样的字,会给人以重复、单调的感觉;此外,当下时髦的字并不意味着永远时髦,因此这种名字也最容易过时。

(八)大姓忌讳简单名字。

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要完全避免重名是不可能的。但大姓者,如以单字为名,重名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

(九)其他忌讳。

除以上几类外,当然还有许多字、词和姓名不便或不宜入名。姓名禁忌,实际上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含着政治、文化、习俗、心理等许多内容。

中国人的姓氏历史悠久,中国的家谱,源于上古,延续于现代。每个人都能通过姓氏谱系找到自己的生命本源和文化之根。古老的姓氏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文化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人文精神与对民族、对故土的亲和感和认同感等,在世界各民族的姓氏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生生不息,绵绵流长。

注释:

①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②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

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④《国语•晋语》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姓氏的当代形态》,《寻根》2006年02期。

[2]田亚歧、倪景杰:《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发展》,《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何幼琦:《姓氏探源-中国原始时期的姓氏》,《南方论丛》2006年01期。

[4]李润:《论姓氏名字的起源及文化意蕴》,《茂名学院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周淑芸:《我国历史上的姓氏变化与民族关系》,《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闫晓君:《姓氏文化与古代法律》,《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