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1

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

王瑞芬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中心小学

当前,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实效的研究,努力提高德育质量。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学校德育组织亟待完善。

德育活动的开展,首先必须建立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这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组织保证。然而,有些小学的德育工作只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来完成,学生干部也只限于班集体中的班干部。这使得一些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很零散,不够完整和规范,不够多元。其二,德育只是单项的道德灌输。应该说在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学生一直是单纯的被动的受众,学生的发展就是按照学校预设的德育规范进行矫正,学生对规范本身的是与非没有话语权,对如何遵从德育规范也缺乏自主权,所以,学生的德性养成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教化过程。由于在德育工作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从而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即,当着老师时,学生不会违反道德规范,但是,不在学校或者不在老师面前就很难说了。其三,德育工作中与学生交流得少,思想指导单调。德育工作不像那些文化科目,有特定的教材可用,有固定的讲解内容。“守则”也好,“规范”也罢,只是条条框框的制度规定,然而,很多时候,德育工作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对制度的执行,如果是简单的强制执行,其效果也只会是昙花一现,而且还容易引起叛逆甚至是群体性抵触。德育工作效果欠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小学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德育工作单调、单一,其工作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解决德育问题措施。首先,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开展工作。在生活中小学生虽然已开始具备某种知识和能力,但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重、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根据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根据相关的德育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使他们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

的确,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学校教育,师德为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里想读书、会读书、会做人、会做一个好人,首先必须使我们的老师在这里能教书,能教好书,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个好人,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社会教育,实践为主。加强德育工作,其中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教师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同时把实践活动作为对老师、学生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得到了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抵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让学校德育走人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家长多沟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熏陶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注意综合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校园文化的熏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黑板报、宣传栏、校广播、多媒体网络等都可充分利用起来,温馨的提示、热情韵激励、丰富的知识、典型的个案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组成教育的合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教有作用。

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一定要敢于突破,从学校德育的单渠道向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多渠道、立体化运行方式转化,要坚持“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社会实践教育为支点,学校教育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学校应主动去联合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育人的重担,以务实的态度、求实的精神、灵活有效的手段做好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小学生的头脑,以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来培养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