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大语文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大语文观

朱文钦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大语文观

朱文钦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第二中学535300)

【摘要】“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即语文”这种大语文的观念已经日渐内化到教师的教学意识中并表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作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中最切近生活实际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由此,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贯彻大语文观念,亦是当前语文教师应当思索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贯彻;大语文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112-02

陆继椿先生指出:大语文这个观念是指语言环境的总体而言的。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接触,都是语言训练的内容,体现在教法上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教学指导课外语言活动,课外语言活动也反映到课内教学实际中来。总之,大语文观念有如许的特点,那么,反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同样要求教师注重课内外之间的关系,并且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做法如下: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更多地源于他所读到的文学作品。故而,接触文学作品,实际上是间接的接触形形色色的生活。而作文能力的养成,同样需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独创的过程。只有广泛的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才能弥补生活空间狭窄的局限,从而形成自己的生活理念;也只有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才能发现作品的魅力,产生对于作文的兴趣;同样,只有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才能发现作文写作的规律,从而写出更为吸引读者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实际上是写作的开始。

1.1广泛的课外阅读,可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思考能力。绝大多数的作品,是在细致的观察周密的思考之上产生出来的。学生经过大量的阅读,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文章之美,并进而感受到生活之美,于潜移默化间便可以培养其对生活敏锐地感受力,对于事件的是非辨析力。

1.2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丰富对生活的想象。想象力、联想力,是作文训练中不容忽视的两项思维训练。想象、联想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平时家长老师训练,另一方面,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一部《西游记》,天上底下信手拈来,神仙鬼怪尽现笔端,原因在于作者植根生活的超常想象,学生只有多加阅读,方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方可增强自己的创造想象力。

1.3广泛的课外阅读,可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表达能力。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以意取胜,而且在形式表达方面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学生只有广泛阅读,形成一定的语感,自己写作时驾驭文字才能游刃有余,不至于使得自己的作品枯燥无味生涩难懂。

1.4广泛的课外阅读,可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鲁迅先生注重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认为其可以“涵养人的神思”“移人性情”,学生对于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对于假、恶、丑的辨析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学作品,而写文章,同样需要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故而学生的美感培养在作文教学中亦非常重要。

所以说,从大的意义上,阅读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写作与阅读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不妨打破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界限,让阅读更好的服务于写作,写作更好的服务于阅读。

2.打破固有的作文教学模式,化僵化的作文教学为灵活多变的生活作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封闭性”“功利性”的倾向,作文教学也难以免除语文教学固有的限制,因而,训练时间、空间、方式单一,学生思维趋同,学生作文模式化,是不可避免要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做了以下工作,看是否能对学生大语文观的培养有所帮助。

打破单一的时空限制,训练方式灵活多变,淡化作文意识,使生活即是作文的观念植根学生的心中。传统的作文,一般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训练的方式也大都是教师出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作文,评价也大都体现在教师的评语当中,而且作文的定义局限在了书面作文的范畴。我在教学中则有意识的打破这种惯例,让学生树立一种意识,即事事是作文,时时可作文,处处有作文。

事事是作文。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以入题,小到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大到国家大事世界局势都可以成为作文表现的对象。所以,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养成随笔记录自己身边小事的习惯,且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记的小事发表自己的评论,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学生的观察力不仅得到了训练,判断是非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时时可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有相对比较集中的时间,一方面,学生可集中书写,另一方面,教师亦可就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的批改,这当然是传统作文的优势。但往往是学生缺少生活的经验,所以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也拼凑不出大约六百字的作文,所以这就需要老师想方设法改善这种现状。我更倾向于要求学生有感而发,当学生心中有写作的欲望,有发表自己的需求,即可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忠实地记录,而且可随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不必仅限于课堂,教师亦可以根据学生的日记、日常的作业对学生进行作文方面的指导,化整为零,渗透在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早读时间的口头作文训练、学完每篇文章之后的读后感,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处处有作文。“文学作品是审美化了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如果仅仅把学生限制在课堂之内,学生所见的视野仅仅是自己的四角天空,学生很难开阔自己的知识面。社会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走进社区,投入自然,感受生活,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发现生活之美,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启发,进而写出更加贴近生活的文章。

“作文无定格”决定了作文方式也无定格,可教师出题,学生训练,亦可以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训练,也可以师生共同组织活动进行训练。比如在教授《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死海不死”,反方的观点是“死海将要死了”同学们经过多方搜集资料,广泛查找资料,成功地组织了辩论,一方面弥补了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缺陷,另一方面则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作文训练方式。因而,我有意识的利用课堂内外,改善学生的语言环境,化日记、周记、辩论、时评、实践总结为作文,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日常口语训练,应当说效果还不错。

3.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作文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